2025-03-07 星期五
北京科技大学
“以人为本”推进思政课精准施教

  北京科技大学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中坚持“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基本原则,积极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提升教学的吸引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将知识内化为信仰,从而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目标,增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完善课程体系建设

  提高课程灵活性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高校公共必修课,学生来自不同的院系,有着不同的专业背景,历史知识基础也不尽相同,因此教学知识点的扩充和问题设计的难易程度需要契合不同学生的需求和基础。

  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对象的分析上,突出针对性特征,改变传统的学情分析方法,按照“分文理—分专业—分阶段”的方式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分文理”是指按照学生高中时期的学科选择来大致了解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分专业”是指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的特点,为后续教学计划的制定提供参考;“分阶段”则是由于学校学生修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阶段各不相同,一部分学生是在大一第一学期修读,而另一部分学生是在大一第二学期修读,因为处于大一第一学期和处于大一第二学期的学生接触大学教育的时间不同,对课程的理解也存在变化,所以,从教学对象的学情状况出发,分析其认知倾向、接受水平、能力情况等因素,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设置后续教学环节。学校每学期开课前对不同班级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学生的基础、需求、疑惑点、关注点等,学生可以根据不同专题内容提出问题,教师依据问卷调查的情况以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对教学内容作出适当调整,这样不仅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的针对性,增强学生的问题意识,也可以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从而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

  优化教学内容选取

  提升课程高阶性

  思政教育内容是课程建设的核心,是理念课程转变为实体课程的重要依托。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有针对性地增强内容的理论阐释力和现实说服力,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首先,学校根据课程目标优化课程内容来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从历史教育的角度承担着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功能,通过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评判、分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通过对中国近现代史的学习,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其次,通过课程内容建设体现“纲”和“要”的关系,帮助学生认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课程性质定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历史知识,展现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这些历史知识中蕴含着许多深刻的历史命题。因此,在对教学内容进行逻辑梳理的过程中,通过讲授历史知识,引导学生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的内在规律,把深刻的道理通过鲜活的历史事件和人物讲清楚、讲明白、讲透彻,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去解释历史问题,用理论的彻底性、科学性提升教学内容的针对性,使学生实现从考虑“历史是什么”到考虑“历史何以如此”,培养其高阶思维。

  科学确立教学理念

  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

  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北京科技大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团队在教学理念的确立上,坚持问题导向,运用深厚的理论功底和史学基础讲深、讲透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历史实践。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设计课程教学,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推动知识教育向信仰教育转化。引领学生了解中国的国情,认识近现代中国社会发展和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增强学生对于“四个选择”的理解和认识,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情怀,主动承担责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创新课程教学模式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上,教学团队有针对性地对传统教学模式进行革新:一是教学内容设计体现前沿性与时代性。首先,设计教学内容时注意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突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其次,在教学内容设计中及时把学术研究的前沿成果引入课程。结合教材体系,以问题为导向,构建问题链式专题化教学,帮助学生形成脉络化、体系化认知。

  二是教学方法使用体现先进性与互动性。在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与个性化学习。学校实施“对话式教学”代替传统的“讲授式教学”,这种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中,采用“思辨式对话”“案例式对话”“情境式对话”“问题式对话”“讨论式对话”等形式,在师生的双向交流中,拓展学生的理论视野。例如,与逻辑思维较为缜密的学生开展“思辨式对话”,教师提出辩题,设置交锋,进而引导学生探求真知;与文科基础较弱的学生开展“案例式对话”,将深刻的历史真理蕴含在具象的历史事件中;与艺术特长生开展“情境式对话”,发挥其特长,通过还原历史现场的形式,加深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的印象。同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考核也采取了多种方式综合进行,根据不同学院、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开展不同方式的考核,有针对性地实行多样化的考核机制。例如,针对艺术类专业的学生,通过创作艺术作品的方式进行考核;针对传媒类专业的学生,通过拍摄微电影的方式进行考核;针对法学专业的学生,通过分析案例的方式进行考核;针对外语类专业的学生,通过朗诵经典著作的方式进行考核。

  (郭蔚然)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以人为本”推进思政课精准施教 郭蔚然2025-03-07 北京科技大学 2 2025年03月0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