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8 星期五
思政铸魂 协同融合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类人才培养实录

  近年来,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根据土木行业发展变化,对标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本质要求,面向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双碳”目标,在教学中不断探索实践,形成了“名师引领、守正创新、特色传承”的思政铸魂新路径,多元协同建设了“厚基础、重交叉、强应用”的教学资源新体系,深度融合开辟了“多维发力、教学相长、融合互通”的土木人才培养新路径。学院在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上进行的一系列改革实践,有效提升了土木学科的育人成效。

  名师引领、守正创新、特色传承,形成课程思政育人新路径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在中国科学院院士等名师引领下,建设高素质的创新教学团队,明晰时代变革下土木学科的专业使命、专业价值,通过开展本科生导师制培养,邀请名师定期举办学科专题和前沿技术讲座,培养学生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理念相融合,挖掘土木行业古今中外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构建土木学科课程思政案例库,全面建设高水平的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活用新媒体技术开展立体化课程思政教学,生动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增强学生文化自信。

  立足地方高校特色,传承涉核土木专业在中国核电建设中的优良历史传统,发扬土木学生在艰苦偏远地区勤勉务实、甘于奉献的精神。通过学生实践,加强课堂教学与社会生产生活实际的联系,深化学生对社会需求与行业现状认识,进一步明确从事土木工程行业的责任担当和角色定位。

  近年来,学院教师获得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课程思政组三等奖1项,省级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一等奖等多项;学生获得国家和省级比赛奖项百余项。学院20余年来坚持开展“保护母亲河”活动,先后获得“全国保护母亲河行动先进集体”等国家和省级荣誉10余项。

  厚基础、重交叉、强应用,多元协同建设教学资源新体系

  依托土木工程一级博士点,以高层次的学科建设构建高水平教学平台,以高素质的学术队伍夯实教学理论基础,全面提高学生科研素养。以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和工程教育认证为契机,深化专业综合改革,加强师资队伍和基层教学组织建设,推进专业教学质量和教学保障体系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注重多学科通识基础课程设置的学科交叉性、融合性和创新性,进一步挖掘土木类专业与新兴技术内涵,整合人工智能、信息技术、环境伦理、核电建造等学科交叉知识模块,构建“土木+X”多学科交叉型知识网络,设计模块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确保课程内容与行业技术发展同频优化。

  面对新形势下土木行业的智能建造发展趋势,全面推进以BIM(建筑模型信息化)等信息化工具为载体的学生数字创新能力培养实践,创新赛教贯通机制,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字化应用能力。

  学院现有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2个,工程教育认证通过专业3个,实现主干专业工程认证全通过、一流专业全覆盖。获批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6门,建有“建筑环境气载污染物治理与放射性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建筑与土木工程”省级虚拟仿真实验中心等科研教学平台20余个。

  多维发力、教学相长、融合互通,开辟土木人才培养新路径

  依托“国家建筑环境气载污染物治理与放射性防护”,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和土木学科一级博士点,主动对接区域经济发展趋势,携手政府部门、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技术成果转化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集合型跨学科综合实践平台。

  整合校企多方资源,构建高校与企业的“旋转门”机制,实施互聘互认机制,完善多元主体共同组建教学科研团队的机制,激励企业行业技术骨干参与专业教学、指导实习和毕业设计等。

  依托南华大学智能建造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政府部门、产业、高校的战略协同,成立多主体参与的产教融合共同体,实现运行、管理、监督、保障等一体化长效合作机制,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产业创新和技术进步。

  通过机制与制度创新,学院与多个企业、研究机构、产业园区共建50余个人才培养实践基地。教学团队获得包括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基础课程组二等奖在内的10余项国家、省级教学比赛奖项。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在课程思政教学、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培养路径上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实践,成果被省内外高校借鉴和推广,获得了广泛认可与好评,为地方高校土木类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了参考。

  (谢东 罗清海 柯国军 周立峰)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思政铸魂 协同融合 谢东 罗清海 柯国军 周立峰2025-02-28 ——南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土木类人才培养实录 2 2025年02月28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