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重大使命。西南科技大学作为我国西部地区重要的高等学府,始终坚持以创新为引领,以质量为核心,致力于培养高素质人才。 近年来,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在研究生教育领域深耕,凭借丰富的军工资源和深厚的科研底蕴,积极探索“共建与区域产学研联合办学”模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研究生教育发展道路。在这一过程中,学院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打造学科融通、科教融汇、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四融”模式,构建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人才培养体系,培养了一批又一批具有国家使命感和社会责任心的创新型人才。 打破壁垒,激发学生创新思维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在研究生教育中积极探索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致力于打破传统学科界限,推动多学科协同发展,为创新型人才培养奠定了坚实基础。学院充分发挥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化学工程与技术等多学科优势,通过构建跨学科研究平台,组建跨学科研究团队,促进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和研究生之间的深度合作。例如,材料科学与化学学科的交叉研究,为高性能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新的理论支持;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的实践应用,则为研究成果的转化提供了技术保障。这种多学科协同发展的模式,不仅拓宽了研究生的研究视野,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使其能够从不同角度解决复杂的科学问题。 在这一过程中,学院坚持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以高水平科研项目带动教学创新。通过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研究生能够直接参与前沿科学研究,接触新的科研技术和方法。学院还鼓励导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融入到课程体系和实验教学中。这种科教融汇的模式,不仅提升了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还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打通关节,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在推动学科融合与协同创新的同时,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还着力构建高水平育人平台,探索创新研究生培养的产教融合模式,为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人才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 学院整合校内外优质资源,构建了研究生与本科生一体化的育人大平台。通过环境友好能源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核废物与环境安全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国家科研平台,以及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泸州北方化学工业有限公司等近50家科研院所、军工企业和企事业单位共建的校外实践基地,形成了校内校外双循环的育人体系。这一平台不仅为研究生提供了丰富的科研资源和实践机会,还通过本科生与研究生的协同培养,提升了整个教育体系的质量与效率。 在导师队伍建设方面,西南科技大学打造了一支高水平的导师团队。学院坚持引培并举,实施“学术院长”“客座教授”“特聘学科学术带头人”“产业教授”“创业导师”等人才引进计划,同时实施“龙山学术人才计划”“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导师实践指导能力提升计划”。导师不仅在学术上为学生提供指导,还通过与企业合作开展实践项目,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增强创新意识。 发挥优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 在学科融合和产教融合的坚实基础上,西南科技大学进一步聚焦特色学科建设,紧密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形成了多个具有优势的特色学科,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提供了重要支撑。 学院充分发挥区域军工资源优势,与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国兵器工业集团、中国核工业集团、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等国防军工科研院所和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形成了含能材料、核能利用关键材料等特色学科方向。这些学科方向不仅聚焦国防军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问题,还通过联合共建专业特色教材专著,如《炸药学概论》《含能材料实验》《钆锆烧绿石固化体的α及重离子辐照效应》等,为研究生培养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 同时,学院积极推动军民融合,培养了大量适应国防军工需求的创新型人才。学院培养的研究生中超过30%投身国防军工建设,成为“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骨干力量。此外,学院还通过科研成果转化,为国家重大工程和国防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持。 西南科技大学材料与化学学院的“四融”模式目前已取得一定的育人成效。展望未来,学院将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深化协同创新育人模式,努力培养更多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为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作出贡献。 (代波 熊鹰 霍冀川 常冠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