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山东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力量根基,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化赋能思政课建设,持续推进思政课改革创新,构建思政育人平台,开展实施“实践思政”,切实提高思政育人成效,思政教育以文化人取得显著成果。 筑牢思政教育深厚根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学院坚持“两个结合”,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时代价值,帮助学生增强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培根铸魂、启智润心。 学院按照“源于教材、超越教材,立足课堂、超越课堂,依靠主讲、超越主讲”的总体思路,有序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学改革,结合思政课程设置讲好中国故事,提高课堂上学生的“抬头率”和“点头率”,引导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组织开展“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等不同主题的学术讲座,邀请校内外优秀教授、学者从多个维度揭示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厚植思政教育红色基因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近百年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强大精神和伟大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鲜明底色,凝聚着中华民族英勇顽强、艰苦奋斗、爱国奉献、自力更生等优秀精神品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征程中激励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学院注重教学形式的创新,着力发掘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理想信念、人民情怀,引导学生从中感悟奉献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情感。学院作为牵头单位,协助配合山东省教育部门扎实开展“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同城大课堂”特色活动,深挖济南战役、孟良崮战役等红色育人资源,让红色文化赋能思政课堂。先后成立齐鲁红色文化研究中心、“实践思政”研究所,助力红色会计文化融入课堂,培养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新时代财务管理人才。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部在课堂教学授课中融入齐鲁红色文化、红色财经故事等元素,创建红色财经和齐鲁革命文化目录和资源库,挖掘红色财经、红色金融、红色齐鲁的史料和典型案例,形成14个教学专题,注重以贴近财经类专业学生学习背景的史实来提升其对课程知识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全面了解国家的发展历程和文化底蕴,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团队结合思政课堂知识点,组织教师赴聊城市孔繁森同志纪念馆、乳山市胶东育儿所、淄博市山东原山艰苦创业教育基地等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教学实践,深入挖掘“一线课堂”教学资源。积极开展“讲好红色故事”实践教学活动,每学期征集学生制作的“家乡的红色文化”“我讲红色故事”等主题的PPT和短视频,引导学生在讲述红色故事的过程中,深入学习红色文化,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增强使命担当,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充分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目前“讲好红色故事”实践教学活动征集到的作品已有上千件。 学院联合承办第六届人民英雄研究论坛暨人民英雄与红色文化学术研讨会,与来自全国3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的120多名专家学者、硕博研究生围绕“红色文化与革命文化”等主题开展分组讨论,深挖地方红色资源赋能“大思政课”建设,创新红色文化的研究和传播,增强青年一代的历史责任感和对红色文化的认知与理解,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使红色文化在他们身上焕发新的生机和活力;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主题班会等一系列活动,加深学生对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认识,教育学生铭记历史、珍惜现在,并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的文明素质,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和纪律观念等。 强化思政教育价值引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撑和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重要源泉。学院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讲好山东发展故事、创新故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主动思考中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院找准教育教学的着力点,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的伟大成就作为内容支撑,紧密结合社会热点和实际问题,着力凝练其中的生动案例,采用互动式教学、案例教学、小组研讨、实地考察等多种形式,深入讲解我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历史进程及其内在规律,帮助学生深刻领会“四个选择”和“三个为什么”,培养学生坚定的理想信念,增强学生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 学院在全国两会召开期间,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教学。借助大会现场视频、专家解读视频等,把两会现场引进课堂,让学生了解会议议程。通过这种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了解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如何运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如何体现,感受制度优势,坚定制度自信,教学效果良好。 学院组织教师团队赴乳山市胶东育儿所,录制《红色烈焰中的乳娘情》,用红色文化铸魂育人。作品获得山东省第四届高校思政短视频大赛(教师组)一等奖。 促进思政教育知行合一 将优秀文化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以理论联系实践促进思政教育的知行合一,是学院思政教育以文化人的关键环节。学院着力构建校内外联动机制,设计多样化的实践内容与环节,将文化育人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锻炼能力,种下文化自信的种子,并形成行动自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学院与孔繁森同志纪念馆等建立实践育人基地280余个,建设创业园3个,构筑社会实践大舞台,打造“实践思政”育人品牌。 学院以“百万大学生进社区”社会实践活动为契机,持续推动常态化“进社区”机制创新,探索社区与高校互帮互助、互学共鉴的发展道路,为学生打造参与基层治理与服务的良好平台,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社区发挥专业特长的同时,开阔视野、增长才干;启动包含弘扬红色文化、服务国家战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七大模块的2024年社会实践“三千计划”活动,充分发挥社会实践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政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促进全体学生深刻领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科学内涵,为社会未来发展贡献青春智慧和力量;组建“青春有为”社会实践团队赴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开展“学先模,悟初心”主题实践活动,参观朱彦夫事迹展览馆、张家泉夜校旧址等,探寻英雄足迹,感悟朱彦夫同志对党忠诚、对人民赤诚、对事业虔诚的坚定信念和崇高追求,引导学生以时代楷模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争做新时代好青年。(龙腾 徐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