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2-25 星期二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坚持“一树五植” 培养高素质新农人

  农业强国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基,推进农业现代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面向这一发展需求,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直面自身“人才培养方案与国家需求联系不够紧密”“专业教学与课程思政融合度偏低”的困境,立足国家战略需求和行业发展趋势,构建“一树五植”思政育人模式。这一模式以国家培养需求为坚实根基,将专业知识技能作为支撑人才成长之“茎”,把思政引领视为滋养人才之“叶”,凭借高水平科研成果绽放智慧之“花”,通过生产实践结出支农爱农的丰硕之“实”,为涉农专业人才的全面发展提供全方位的滋养。

  依托“双维度四载体”,筑牢教学体系基石

  植物保护专业作为涉农领域中的核心学科,承载着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的重要使命。为积极响应国家关于加强农业人才培养的政策导向,学院深刻落实“一树五植”的育人理念,重新构建了植物保护专业人才的培养方案,精心打造出了“双维度四载体”的农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

  在“农业植物病理学”“农业昆虫学”等专业课程的设置上,学院将显性思政与隐性思政双维度深度融入。显性思政通过明确的教学内容,向学生传递植物保护对于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生态环境稳定的重要意义,以及农业发展与国家战略的紧密联系;隐性思政则通过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师生日常互动,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树立服务“三农”的职业理想。

  在农业课程思政教学体系的基础上,学院凭借学术讲座、社团活动、实训基地和校企合作项目这4个育人载体,全方位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院高度重视学术引领,积极开展学术讲座,邀请国内外权威专家深入剖析与分享植物保护领域的前沿技术、发展趋势以及行业精神,过去一年共举办40场讲座,吸引3500人次参与,有效拓宽了学生的专业视野。通过开展社团活动,学院组织植物保护志愿者下乡宣传,学生参与率高达90%,足迹遍布周边各个村庄,惠及农民达5000人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同时,学院打造了实训基地,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实践操作平台,还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如病虫害标本制作、检测技术练习等,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提升了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学院还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建立校外教学实践育人基地60余个,与农药企业、农业科技公司等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开展了一系列校企合作项目。校企双方携手研发新型生物农药、病虫害监测系统等,目前已取得20余项阶段性成果。在此模式的培养之下,学生提前了解行业需求,更加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为未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打造“知行合一”教学模式,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学院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打造了具有思政情感温度的“知行合一”教学模式,使校内思政教育焕发出生机与活力。同时,学院搭建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构建了理论与实践双向育人路径,并在认知层面进行“五维度区分”,即从知识认知、价值认同、情感共鸣、行为引导、责任担当5个维度,逐步深化学生的思政认知和实践能力。

  在理论层面,学院在线上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平台、智慧课程、知识图谱,模拟展示植物病虫害的发生、发展及防治过程,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些资源生动有趣地将理论内容与鲜活的思政元素相结合,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在实践层面,学院积极策划并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学院组织学生深入农田、果园等开展实地实践,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制定防治方案,为作物健康生长保驾护航。在实践过程中,与当地农民进行交流合作,通过面对面的沟通与互动,学生不仅加深了对农业生产实际的理解,还实现了将知识从理论到实践的高效转化。经过实践,学生参与的项目获得了当地农民的认可并被多家媒体宣传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示范效应。

  学院“一树五植”思政育人模式,紧密贴合国家对涉农专业人才的需求,对我国涉农专业教育改革具有积极的影响。近年来,“一树五植”思政育人模式的实施取得了显著成效。植物保护专业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中屡获佳绩,连续两年获得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团体特等奖、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展现出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创新能力。毕业生在植物保护相关核心岗位就业比例显著提高,并凭借专业素养和家国情怀,在工作中赢得了用人单位的高度赞誉。众多高校借鉴该模式后,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增强,实践能力提升,学习积极性大幅提高。

  未来,学院将进一步完善并优化“一树五植”思政育人模式,为培养能够保障农作物健康生长、维护生态平衡的专业人才注入新的活力,以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丁新华 原雪峰 李洋)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职教周刊·教改探索 07坚持“一树五植” 培养高素质新农人 丁新华 原雪峰 李洋2025-02-25 山东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 2 2025年02月2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