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学生社区(以下简称“社区”)作为一种新型育人场域,蕴含优质的、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近年来,西安医学院遵循医学生成长成才规律和劳动教育规律,从构建社区劳动育人的顶层设计、深化社区劳动育人的多方参与、拓展社区劳动育人的实践载体等方面着力,发挥社区劳动教育资源集中的优势,开展了系列贴近学生学习、生活的教育活动。 着力筑牢主阵地,打造社区劳动育人课程“同心圆”。学校聚焦培养“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的高素质应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坚持以劳育人。一是讲好劳动教育理论课。学校成立大学生素质教育发展中心,主动打破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专业职业边界,推动劳动教育融入“四个课程”建设。将劳动教育纳入学校必修课程建设,组织编写《劳动教育课程教学大纲》,开设32学时劳动教育理论课和实践课,将医德教育、红医文化、延安精神等融入劳动教育课程当中;将劳动教育融入校内外实践课程建设,开展“社区劳动教育小课堂”和“社会劳动教育大课堂”;将劳动教育融入线上小课堂建设,借助“易班优课”“第二课堂”等,实现线上线下互动;将劳动教育融入专业课程建设,通过专业认同教育、职业规划教育等培育学生专业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组织专业课教师深入社区开展海姆立克急救法、心肺复苏术等急救知识的培训,助推医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二是创新社区劳动教育实践课。将实践课堂开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强化实践浸润作用。学校依托社区丰富的劳动实践资源,组织上好劳动教育实践课,课程组编写《大学生劳动教育实践活动评价手册》,结合医学院校的特点开设了8个劳动实践主题以及20余类活动。创新劳动教育形式,将劳动教育融入学校学生宿舍管理模式,把宿舍管理与强化医学生劳动自立意识结合起来,增加了宿舍安全系数,增强了学生劳动能力和协作意识。结合我国传统节日,开设陕西花馍制作体验课,邀请非遗传承人进校授课,让学生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着力提升参与体验,搭建社区劳动育人实践平台。一是开拓日常生活劳动实践特色平台。结合医学专业特色,打造了“中药种植园”等劳动教育实践体验区,使学生参与劳动更加便捷。以文明学生、文明宿舍、文明班级“三项文明”为抓手,推动劳动全过程、全方位贯穿学习生活。设置“劳动月”,引导学生参与劳动、尊重劳动、热爱劳动,通过各类实践文化活动营造良好劳动育人氛围。二是拓展生产劳动实践平台。在社区内举办劳动教育小课堂,帮助学生提高专业技能和劳动素养。用好“本科新生导师”指导学生开展科研训练、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通过校园志愿服务、校外公益活动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在高年级学生中,学校注重把实习见习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加强“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职业精神教育。三是延伸服务性劳动实践平台。将劳动育人与资助育人紧密结合,创新实施发展型资助,每年设置百余个社区勤工助学岗位,引导学生在劳动实践中树立自立自强意识。在假期开展健康宣教、日常护理等志愿服务活动,让医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价值和意义。 着力汇聚育人力量,保证社区劳动育人多方参与。一是发挥好校内力量。设置思政课教师工作坊,推动劳动教育与思政教育、社区治理融合发展,促进劳动教育“入脑入心”,通过“思政进公寓”的形式引导学生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组织食堂厨师开展面点制作体验课,园艺师、校园环卫工等设立“耕读园”、“小裁缝”工作坊等创新性劳动实践场所,引导医学生在身体力行中树立正确的劳动观。二是用好校外力量。每年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劳动模范、杰出校友走进社区,开展劳动教育专题活动20余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张永爱、“人民医护工作者”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路生梅、陕西省红十字会专家等先后与师生分享新时代的劳模故事和红色医生的匠心故事。 着力持续激发动力,健全社区劳动育人保障机制。一是强化组织领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教务处指导,学生工作部牵头,后勤保障处、校团委等协同”的育人共同体。建立起“以学校为主导、以社区为主要阵地、以学院为主体”的三级劳动教育工作管理体系。二是推动党建进社区,强化组织引领。学校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成立社区党工委,强化组织领导,设置党建活动室、党员服务站、党建宣传长廊等红色阵地,成立党员志愿服务队,建成以“红杉树”等为主题的党员之家。切实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社区劳动教育效能。三是强化制度保障。学校制定《西安医学院关于全面加强劳动教育的实施方案(试行)》《西安医学院大学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等,注重“五育”并举,突出劳动教育的作用。设置相应单项奖学金,表彰在劳动方面表现突出的学生。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并重,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奖评优的参考和优化社区劳动育人方案的依据,提升社区劳动育人的实效性。 (王文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