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教改风采
2025-02-24 星期一
锚定行业需求 发挥师范优势
——四川师范大学构建“一基三阶四范多元”新工科教育实践体系

  四川师范大学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新工科融合创新理念为指导,确立与国家发展战略相契合的人才培养目标,落实《四川师范大学新工科项目实施方案》,在7个学院10余个专业推行“学科交叉、专业融合、协同育人”的新工科改革,形成了“一基育魂·三阶重塑·四范领航·多元赋能”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师大底蕴启新局,筑牢新工科育人根基

  学校创新性地将师范本色与美育特质有机融入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在“爱教育、懂教育、会教育、善教育”的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基础上,创新“教师教育+美育”融合课程,将艺术素养融入工科教学,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审美雅趣。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实现工科之间以及“工科+理科”“工科+文科”“工科+艺术”等多领域渗透,搭建跨学科实践平台,鼓励学生开展“工程+教育”项目,增强学生的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开展体育美育浸润行动计划,以美育理念优化工科教育环境,涵养学生人文底蕴与综合素养,依托学校“文—理—工—艺”学科交叉优势,建设新工科、新文科研究与改革项目,卓越培养计划系列改革项目(卓越教师、卓越工程师、卓越法律人才、卓越新闻传播人才)国家级别8项、省级21项。

  “三阶”项目锻“革”局,架设新工科能力云梯

  学校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区域重点产业和校本优势专业,依托国家级别新工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开展宏观设计,构建以工程认知、基础工程训练、现代综合工程训练、综合创新训练为螺旋上升主线的“四层次、不断线”阵列式工程实践训练体系,实现对学生知识、技能、能力、人格等个性行为倾向的广泛连接和综合塑造,重构了工科学生专业思维与能力框架。中观规划层通过“教学研究—课程建设—实践教学—协同育人”等300余项省级项目,突出学识理论基础、创新实践能力、学科交叉融合思维的课程改革,系统设计“真情境、真实践、真案例”的综合实践训练,共建校企特色课程、创新项目和协同育人基地,开展“产教研创一体化”联合育人机制探索。微观施工层推动“微专业”、知识图谱、人工智能课程、新工科等校级子项目落地生根。构建知识图谱、问题图谱、能力图谱,呈现可视化工程知识网络,升级教学场景,优化学生学习体验。“基于‘学生中心’理念的新工科学生学习质量提升的探索与实践”获教育部门第二批新工科项目结题“优秀”等次。

  “四范”领航拓格局,探寻新工科培育新径

  学校10余个专业深入实施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遴选计算机、物理、生物、化学四院领航,培养兼具工程制造和科学发现能力的卓越工程人才。计算机科学学院围绕“知识、能力、素养”构建“四体系一平台”改革框架,形成以“产学研深度融合、能力导向、综合素养提升”为核心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与四川省互联网信息部门共建全国首个高等学历互联网学院,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实施“点对点定制化”培养,全面覆盖网信产业链。物理与电子工程学院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多维度融合教学,构建以创新实践能力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梯度式实践教学体系,增强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创新实践能力,建立了示范专业集群、多个校企联合实验室与实践基地,形成“一中心、双主体、五融合、五突破”(以学生为中心,企业与学校双主体,学科融合、专创融合、本硕融合、教学融合、校企融合)新工科协同育人模式。生命科学学院依托川菜产业需求,创新全程导师制的“基地+项目”模式,通过全链融合、绿色安全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综合改革,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区域带动力的食品产业实用技能型人才,推动川菜中央厨房和川酒振兴等区域战略目标的实现。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发挥ESI全球前1%学科优势,依托化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多个省部级科研创新平台,培育新材料、新能源、健康医药等领域的创新人才。2024年,学校成功入选四川省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基地,立项建设数量位居全省“双非”高校前列。

  多元要素巧布局,赋能新工科教育改革

  学校以专业建设为核心载体,开展工科传统专业改造升级,打通电子信息、建筑、计算机等学科壁垒,增设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等前沿专业,实现专业结构化调整。以优师引导为创新引擎,实施“教学技能提升”“实践技能提升”与“伴随式指导”,打造一支高素质“双师双能型”教师团队,构建结构多元、能力全面的师资阵列。以教材革新为活力源泉,加快《环境监测》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教材建设,聚焦前沿性、交叉性与综合性,突出教材内容与工程实践、产业应用的需求同步。以平台搭建为坚实保障,全面开放科研实验室与工程中心,全力支持学生早进科研团队、前沿课题组、尖端实验室,实现“三大融合”(教研学主动融合、多学科交叉融合、产学研深度融合)。学校获批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3个、一流课程6门,“传统建筑榫卯结构虚拟仿真实验”入选2024年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应用案例;近3年,师生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科学进展》)、Nature Communications(《自然·通讯》)等国际学术期刊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在国家级别教师教学创新大赛、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屡获殊荣,成绩显著。(曹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改风采 08锚定行业需求 发挥师范优势 曹艺2025-02-24 ——四川师范大学构建“一基三阶四范多元”新工科教育实践体系 2 2025年02月24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