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是打造高质量教育体系的重要抓手之一。近年来,东莞市依托广东省教育部门开展“广东省学前教育高质量发展实验区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项目”研究,从生态学视角出发,实施“35464”工程,通过“三级”推进、“五位”驱动、“四维”建构、“六式”体验和“四力”赋能,点面结合,形成行政推动、教研引领、园校合作、家长参与及社会各界协同的“五位一体”格局,稳步推动幼小衔接工作生态优质发展。 “三级”推进,确保幼小衔接深入实施。幼小衔接项目组由东莞市教育部门相关负责人担任负责人,教研室牵头推进,组织松山湖与莞城两个试点镇街(园区)的5对幼儿园与小学结对,共同深入开展项目研究。通过试点引领示范与辐射带动,东莞市寮步、东坑等多个实验镇街积极响应,逐步在全市推广,形成由点到面、逐步扩大的研究团队格局。 “五步”驱动,提升教师团队专业素养。东莞市通过“培、研、评、赛、展”“五步”驱动,全面提升东莞市学前、小学教研员和幼儿园、小学低段骨干教师在幼小衔接方面的专业素养,同时更新家长的育儿观念。 培:项目组连续举办4场“线上+线下”专题培训活动,专家对政策进行深入浅出的解读及互动答疑;4年来,共举办各级培训61场,已实现培训全覆盖。研:项目组围绕镇域推进机制、双向教研、家园(校)共育及衔接课程建设四大研讨专题举办论坛,吸引东莞市4万多名学前和小学教研员、教师参与;组织7期“线上+线下”“‘三化’课堂”专题研讨活动,加深教师对“三化”教学理念的理解;借助东莞市教育学会学前专委会17个领域的研究团队力量,举办6场“线上+线下”双向教研活动。此外,项目组还借助专家专业力量,采取诊断式教研策略,定期实地调研试点园(校),邀高校专家等面对面教研,解决个性需求,有力推动双向衔接。评:东莞市督导室结合责任区督学督导工作和幼儿园年检、等级园评估复评等,将幼小衔接工作纳入检查指标进行实地检查,并通过督导系统及时上报检查结果,实现科学督评。赛:为及时总结、提炼实践研究中的成果,项目组构建幼小衔接优质资源库,通过方案、案例、论文、优质课例征集评选活动,积累与幼小衔接相关的优质资源,供教师、家长使用。展:项目组通过展示课、教育平台展演等,为教师搭建多元化展示平台,促进教育智慧的交流与共享,提炼幼小衔接特色成果。 “四维”建构,研发幼小衔接园校课程。为构建适合一线应用的幼小衔接家园校社课程体系,项目组创新构建涵盖“管—教—学—评”“四维一体”的莞邑实践课程体系。东莞市积极推进幼儿园课程游戏化研究,孵化23个独具莞邑特色的课程游戏化示范项目、30个科学保教精品课程建设项目,创新推出“每周一游”家园校游戏展播活动,编制《东莞市幼小衔接工作指导手册》园(校)版和家长版,梳理出生态学视域下科学幼小衔接丛书共5册,其中《幼儿园与小学科学实践探索》和《小学与幼儿园科学实践探索》聚焦幼儿园与小学园本课程构建,幼儿园与小学通过紧密合作形成合力,共同为学生全面发展和顺利过渡提供全方位支持,实现教育连续性和整体性。 “六式”体验,拓宽家长参与衔接通道。为拓宽家长参与幼小衔接通道,项目组创新设计系列化活动式、沙龙式、服务式、课堂式、工坊式、模拟式的“六式”体验活动,不仅增进家长与孩子间的情感联结,还帮助家长更好地理解孩子在幼小衔接阶段的需求与挑战,提高家长对幼小衔接的认知和理解,进而提升教育效果。例如,模拟式体验通过模拟小学的课堂环境和学习方式,帮助家长真实体验“三化”课堂,感受两学阶课堂教学的差异性,了解小学的教学特点和要求,进而更好地帮助孩子做好入学准备与适应工作。 “四力”赋能,构建协同合作教育生态。为营造促进幼小衔接的良好社会氛围,项目组聚焦“四力”赋能策略,共同编织紧密联动的支持网络,构建积极向上、协同合作的教育生态。 财物力量的运用:项目组积极争取运用专项资金,4年来,东莞市财政投入共370万元,广东省专项资金57万元,不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精心选购丰富多样的支持性教学材料,为学生营造支持性活动环境;争取公共场馆提供支持性学习场,有效促进科学衔接。智慧力量的注入:项目组邀请教育专家,通过培训、研讨会、工作坊等形式,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前沿教育理念与方法;充分利用“莞易学”“东莞慧教育”“莞邑幼教”微信公众号和视频号等线上平台,构建幼小衔接资源库,实现教育资源的共享和个性化学习的支持,提升幼小衔接的智慧化水平。辐射力量的发挥:项目组共组织26场“线上+线下”专题培训和研讨活动,接待国内专家等实地观摩学习和调研共197场,深受好评;向宁夏等省内外交流推广经验,累计讲座、培训约71场,在分享交流中相互成长、相互促进。宣传力量的助力:项目组积极与媒体合作,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视频号等社交媒体,以及专题直播、短视频传播、新闻报道、专题访谈等多种渠道,广泛宣传幼小衔接的成功案例、先进教育理念和科学方法,累计超200万人次观看。(邹丽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