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兰州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深入推进思政课程改革创新,不断强化问题意识、突出实践导向,以甘肃省社科规划重点委托课题“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研究”为基础,围绕办好思政课这门关键课程,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建好“大师资”,推动形成“大思政课”全面育人新格局。 强化“第一课堂”,筑牢课堂教学主阵地 坚持发挥思政课主渠道作用,努力打造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的思政课程,充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全面推行思政课“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改革,不断提升思政理论阐释“新高度”。 依托学校“红柳一流课程”建设,打造高质量、有内涵的“思想政治理论系列课”重点建设课程群。“思想道德与法治”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效果显著,先后入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国家一流本科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获评省级教学团队,学院也成为甘肃省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思想道德与法治”分教学指导委员会秘书长单位。学院狠抓思政课教学质量,构建了“464”(“4”是指四级管理体制,“6”是指六环节管理体系,“4”是指四项基本制度)思政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推动思政课内涵建设。近年来,学院获省级教学成果奖2项,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甘肃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中多次荣获一、二等奖。 通过全院持续努力,让思政课“正”了起来、“亲”了起来、“活”了起来、“鲜”了起来、“火”了起来、“强”了起来。 活跃“第二课堂”,打造校园文化新品牌 兰州理工大学发端于1919年设立的甘肃省立工艺学校,百年来数迁校址、历尽沧桑,为国家培养了近20万名优秀人才。学院充分挖掘学校独特历史文化蕴含的思政育人价值,提升思政课“第二课堂”以文化人“新温度”。 学校里生长着很多红柳,这种耐干耐水湿、抗风能力强、耐盐碱、生存能力强的小乔木,在盐碱荒漠上擎起火红的信念和绿色的希望。根植于这片土地的兰州理工大学,历经百年风雨,凝练出“艰苦奋斗、自强不息、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红柳精神”,铸就了“奋进求是”的校训。学院充分利用学校独特的“红柳文化”,凝练了“厚德博学、铸魂育人”的院训,打造了“红柳讲坛”“红柳讲堂”“红柳学堂”等“红柳”育人品牌。 利用学校舞台剧《红柳长歌》开展思政课教学,收到良好效果。该剧以讲述、歌、舞、情景表演、话剧表演、时空对话等多种艺术形式,全景式展现了学校艰苦创业的发展历程。该剧一经播出,就赢得了广泛赞誉,入选甘肃省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优秀创新案例”。 延展“第三课堂”,铸好社会实践大熔炉 学院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相结合,让思政课“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提升思政教学“新鲜度”。 构建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体系,建成思政课教学资源中心、思政课沉浸式体验教学中心2个实验室,深挖甘肃本地红色文化资源,实现思政课教师实践教学和学生实践教学“双向互动”,着力打造“大思政”实践教学新体系。 先后与中核兰州铀浓缩有限公司、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甘肃简牍博物馆、兰州战役纪念馆、古浪县八步沙林场等签署“大思政”实践教学基地结对行动协议,带领学生走进红色场馆开展教学活动,邀请革命烈士后代、先进模范进校讲授思政课。学院连续14年组织思政课教师赴全国和省内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暑期红色之行”实践教学;连续13年组织“思政课教师走基层”实践教学;连续8年组织“大学生马列经典诵读活动”,出版《真理的力量》《思想的光芒》等7部大学生阅读马列经典著作感悟集。 抢占“第四课堂”,构建网络思政新生态 大力推动思政课与现代信息技术相融合,积极推动将网络思政教育平台纳入学校数智校园建设工程,建立“全要素融入、全技术赋能、全阵线育人”网络育人新模式,利用“网言网语”“微言微语”来讲道理,打造学生喜闻乐见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锐度”。 积极将人工智能技术、知识图谱运用于思政课教学,全面推行思政课教学数字化改革。目前,已建成思政课程资源网站8个,课程网站每年点击量超过1亿人次。充分运用学院官网及时推送教学名师、师德标兵、优秀毕业生、优秀校友等身边先进典型人物介绍。充分发挥全国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兰州理工大学)示范引领作用,在甘肃省率先开通视频账号“兰理工饶老师”,共上传教学视频100多个,累计播放量逾60万人次。深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的思政元素,组织师生推出既有思想深度又有情感温度的网络思政精品课程、微视频、网络文章等。 (赵立香 饶旭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