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作了高度概括,他指出:“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取向,决定了中国各宗教信仰多元并存的和谐格局,决定了中华文化对世界文明兼收并蓄的开放胸怀。”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我们认识和把握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根本遵循。 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多元文明共生共存的载体,各民族文化上兼收并蓄、经济上相互依存、情感上相互亲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从历史上的佛教东传、‘伊儒会通’,到近代以来的‘西学东渐’、新文化运动、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传入中国,再到改革开放以来全方位对外开放,中华文明始终在兼收并蓄中历久弥新。”在同其他文明交流交往中,中华文明不断汲取营养,丰富自身内涵,不断焕发着新的生命力。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根源于中华文明兼容并蓄、海纳百川的包容性特质。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他指出:“文明是多彩的,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世界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不仅体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民族及语言上,还体现在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上。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背景、地理环境、宗教信仰和社会结构等都不相同,都创造了具有自身特点和标识的文明。多样文明是世界的本色,是世界进步、发展的活力和动力之源,人类文明因多样才有交流互鉴的价值。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交流互鉴不应该以独尊某一种文明或者贬损某一种文明为前提。”因此,鼓吹“文明优越”,认为自己的文明高人一等,只会阻碍文明交流互鉴,阻碍人类文明进步。越是经济全球化时代,越要重视各国各民族文明发展的权益和空间,对不同文明采取互相尊重的包容态度。 我们要秉持“求同存异”的原则,积极向世界倡导文明包容的重要性,传递文明多样性的正确认知,不断推动各国各民族文明的交流对话,积极吸取来自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明成果。我们要秉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精神,在弥合文明冲突、促进文明和谐共生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只要秉持包容精神,就不存在什么‘文明冲突’,就可以实现文明和谐。”文明共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共同捍卫。兼采众长,文明方能进步。世界各国人民应该坚持和而不同的精神,坚信文明只有多样才多彩、只有多彩才绚烂,所以必须共同维护文明的多样性。 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文明在本质上是平等的,每一种文明都是人类智慧的结晶,都是特定国家和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成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贡献,应该以平等、尊重和理解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是平等的,人类文明因平等才有交流互鉴的前提。各种人类文明在价值上是平等的,都各有千秋,也各有不足。世界上不存在十全十美的文明,也不存在一无是处的文明,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文明的平等性在于各种文明都具有其存在的价值。不论是农业文明还是工业文明,东方文明或是西方文明,抑或是中华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埃及文明、两河文明、印度文明等,都是历史长河中人类劳动成果和智慧的结晶,都在人类文明发展进程中发挥了各自的作用。文明平等要求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尊重、平等对待,不应该以任何一种文明为标准来评价其他文明。 文明平等是一种尊重和包容的态度,是处理文明关系的重要原则。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平等的观念尤为重要。经济全球化使得不同文明更加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如果缺乏文明平等的观念,就可能导致文明冲突和文化霸权主义。文明平等是文明交流的前提。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不同文明之间才能进行有效对话和交流,从而促进互鉴和共同发展。如果一种文明被贬低或轻视,其文化传承和创新就会受到阻碍,甚至可能导致文明的消失。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傲慢和偏见是文明交流互鉴的最大障碍。”我们应该秉持平等和尊重,摒弃傲慢和偏见,加深对自身文明和其他文明差异性的认知,推动不同文明交流对话、和谐共生。 在全球多元文化背景下,应拒绝任何形式的文化霸权或文明等级观念,推崇并实践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相互尊重与合作。面对“文明冲突论”给世界文明造成的消极影响,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审时度势,充分挖掘中华五千年灿烂文明的宝贵财富,以中华文明具有弥合文明冲突的天然意愿和现实力量,为世界不同文明和谐共存提供了中国方案,作出了中国贡献。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动力。每一种文明都有其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不仅仅是地域、语言或宗教的差异化体现,更是人类智慧、艺术、科学和哲学的深刻总结,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文明交流互鉴,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朵鲜花打扮不出美丽的春天,百花齐放才能让世界春色满园。多姿多彩是人类文明的本色。正因为各国历史、文化、制度不尽相同,才需要交流互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交流互鉴,可以增进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尊重,促进文化多样性的保持和发展,充分发挥世界各民族的智慧,促进文明的协同发展,避免文化同质化和文化冲突,为解决全球性问题提供多元的文化视角和解决方案,促进全球和谐,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这样世界文明之园才能万紫千红、生机盎然。”不同文明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尊重彼此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避免以自己的标准来评价其他文明;应保持开放的心态,接纳和包容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促进不同文明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文明交流互鉴应追求互利共赢,通过合作交流实现共同发展,而不是以牺牲其他文明为代价来谋求自身利益;文明交流互鉴应以和平为基础,避免引发冲突和对抗,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和谐共处。文明之间要对话,不要排斥,要交流,不要取代。人类历史就是一幅不同文明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宏伟画卷。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要尊重各种文明,平等相待,互学互鉴,兼收并蓄,推动人类文明实现创造性发展。” 中华文明突出的包容性,不仅体现在对内部文化多样性的接纳和融合上,更体现在对不同文明的吸收和借鉴上。中华文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吸纳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元素,并与本土文化相融合,形成了独特的中华文明。包容性使得中华文明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也将其转化为自身发展的动力,不断推动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中华文明以其突出的包容性,为文明交流互鉴提供了重要思想资源和实践范例,为推动文明的交融和共享、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作出了贡献。 (常龙单位系吉林师范大学,范立君单位系吉林大学。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24ZD15]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