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联化、低碳化技术变革的到来,汽车产业呈现出与能源、计算机、电子、信息、大数据等领域跨界深度交叉融合的特点,对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挑战,对汽车产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如何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促进汽车行业人才建设高质量发展,已成为车辆类专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 针对汽车产业人才培养供给侧和产业需求侧的矛盾,武汉理工大学汽车工程学院以培养支撑引领汽车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一流人才为目标,以学生中心和产出为导向,围绕学生思政素养、知识体系、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全方位提升,通过“情怀厚植、架构重塑、数智赋能、产教融合、竞赛支撑”,科学构建了应对汽车“新四化”挑战的人才培养模式。 以“AUTO文化、多元协同、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为育人理念,强化思政引领、培根铸魂,厚植学生家国情怀,涵养学生进取品格。 汽车工程学院以“主动进取(Active)、团结合作(United)、学科交叉(Trans-disciplinary)、追求卓越(Outstanding)”的“AUTO”育人文化为引领,多元协同,达成“学生中心、产出导向”。依托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国家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将汽车文化融入校园文化,将企业文化融入实习实践,通过“立足思政课程—深化课程思政—营造汽车文化思政—延伸企业实践思政”“四位一体”的思政教学,厚植学生对汽车产业的认同感、责任感和使命感。 强化学科交叉,重塑培养汽车行业一流人才的知识架构。 汽车工程学院面向汽车前沿技术,强化车辆、力学、电子电气、控制、信息以及人工智能等学科交叉与融合,持续深化专业内涵,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在车辆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汽车服务工程3个专业的基础上,细化设置整车集成与底盘控制、车身工程与智能制造、智能汽车与汽车电子、动力系统与智能控制、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运用、现代汽车智能服务7个专业方向,重塑了由公共基础、专业基础和专业核心知识单元构成的知识架构,并新建储能科学与工程新工科专业。 依托理工智课平台,数智赋能,打造泛在化教学空间,构建过程性评价体系。 汽车工程学院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打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利用知识和数据双驱动的理工智课平台,构建数据赋能的评价体系,根据专业课程的数字化指标进行课程学习的过程性评价,形成课程画像、班级画像、学生画像,帮助教师转变教学思路方法,提升教学质量。 产教融合,充分调动企业全程参与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利用职业院校的实训资源,提升学生实践能力。 汽车工程学院建立了一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基地,依托基地共同开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通过基地共建、课程共授、教材共编、项目共研、毕业设计共导、质量监控体系共评,不断提升汽车行业人才实践能力。 强化“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创”,提升汽车行业一流人才创新能力。 汽车工程学院搭建了包含“引擎”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基地、新能源和智能汽车梦工场、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基地等的创新创业训练平台;辅导学生参与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节能减排竞赛等活动;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引导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并指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毕业设计选题与学科竞赛相结合,竞赛成果及时转化为教学案例,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内容持续更新。 通过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汽车工程学院取得了包括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全国高校党建工作标杆院系、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等重要成果,学生综合能力全面提高,理论实践案例示范引领,完成国家教育部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汽车类专业产学研融合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与探索”验收获评优秀。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未来,汽车工程学院将持续探索和完善一流人才培养模式,多维度强化育人实效,努力培养具有家国情怀、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国际竞争力,掌握多学科交叉融合专业知识的一流人才,为汽车行业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助力汽车行业转型升级。 (颜伏伍 汪怡平 王志红 余晨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