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河南林业职业学院立足强农兴农的办学使命,紧扣“技美共育”的改革理念,确立了“一专业一课程”乡土美育教学改革路径,围绕乡村振兴主题,开展了一系列以项目化的美育教学活动为主体,多学科渗透、多资源整合、多方式并举、多场域衔接的改革实践,将美育协同理念切实融入农林职业教育全过程。 聚焦乡村,构建乡土美育育人体系,深化办学特色 学校协调多方乡土美育资源融入课程,推动项目驱动式的课堂创新改革,提出“乡土资源推动,服务项目驱动,专业技能联动”的教学理念,实现职业素养培育、艺术实践体验和乡村文化振兴的深度融合。在课程建设上,通过构建“一专业一课程”的乡土美育课程体系,对全校43个专业分别开设专业限选美育课程,结合专业特点和岗位需求,制定专业美育课程标准,设计定向培养目标,充盈教学内容,将艺术原理与专业所学相联系,强化学科融合贯通。 在教学内容上,学校与洛邑古城中渡非遗传承中心合作共建教学资源库,充分挖掘乡土文化资源,设置“乡土文化”“非遗文创”“红色热土”“生态乡村”4个文化模块内容,以供不同专业的学生灵活选择,增设实践内容服务专业所学,促成艺术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的有机融合。 在实践教学中,课程采用项目式教学,与河南省洛阳市洛宁县上戈镇政府部门结对建设了庙洼村大学生美育实践基地,利用当地丰富的革命遗址、非遗技艺及特色生态环境资源,通过艺术展演、创新创业大赛、服务项目评选等活动,全面提升学生艺术素养与综合能力,引导学生在艺术体验中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和创新创作能力,树立扎根基层、服务人民的理想信念。 内育外引,加强教师教学团队培育,校馆地协同育人 学校组建了由校内美育教师、校外文博单位和地方非遗传承人构成的美育教师团队,开展“四共三通”美育教师教学团队培育与建设,内育外引,校馆地三方协同育人。教师之间集体备课“共学”,建设跨区域的联动式备课机制;教学内容“共研”,实现艺术基础理论、特色乡土文化与职业文化需求的有机融合和有效衔接;社会实践“共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教育,积极推动特色乡土文化融入场景、融入实践、融入学生成长;教育资源“共建”,推动教育主体、教育资源、教育要素、教育平台的资源整合,形成校地联动、资源互融、育人共促的“大美育”新生态。课程聚焦乡土文化有效融入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材体系,活用资源,实现“教学空间流通、教育资源融通、教研环境联通”的“三通”管理模式,为团队教师深入开展示范教学展示、教改经验推广等教研活动提供保障,提升美育教师专业成长内驱力,激活教师队伍源头活水。 “三段四环”,构建全方位育人模式,培厚美育沃土 学校进行以学科交叉为导向、“学创一体”为路径、价值体现为标准的美育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设计,打造“认知为基、创新增翼、服务育魂”的全方位育人模式,课上课下、线上线下、校内校外三段衔接,以美育浸润教学全过程。 创建贯穿课上课下的“识源、寻制、创新、感怀”的“四环”驱动教学法。课前“识源”,引导学生利用在线教学资源库自主探索美、发现美;课中“寻制”,采用示范演奏、音律训练、课堂游戏等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体验美、感受美;课后“创新”,联动专业所学,借助“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等创新创业类比赛平台,助力传统文化产业焕发新生,引导学生在拓展活动中创造美、展示美;反思“感怀”,引导学生将课程所学观照现实生活,积极投身乡村艺术实践,培养共同体意识,主动感悟美、传承美。 搭建贯通线上线下的立体化教学资源。借助“学习通”平台搭建美育专业限选课(线上、线下)与美育公共任选课(线上)在线课程;建立包括核心素养、认知理解、创作表达以及社会实践4个评价维度,学生个体、小组群体和社会客体三方多体评价为评价原则的线上乡土美育课程评价体系;与洛邑古城中渡非遗传承中心合作开发了“非遗大袖衫”“非遗土陶”“中华纸鸢”等100个优秀教学案例、多媒体课件和线上系列微课,实现艺术基础、专业侧重、社会需求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 建设贯连校内校外的美育实践基地。校内建设有洛阳市瀍河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黄河岩彩泥板画”大师工作室、“草木染”大师工作室,充分发挥非遗文化育人功能;校外通过庙洼村大学生美育实践基地、洛邑古城中渡非遗传承中心等资源,引导学生沉浸式感知非遗文化,将中华美育精神润化于心、笃之于行。 经过多年改革实践,学校的乡土美育课程实现了艺术教育与专业技能教育、艺术实践与乡村服务、中华美育精神与乡村建设情怀的有机融合,“艺路乡伴”乡村振兴美育实践项目入选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准帮扶典型项目,“一专业一课程”的乡土美育课程体系在10余所高校示范推广。 (马丹丹 赵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