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指出,要“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改革创新”。近年来,湖南工学院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立德树人作用,探索改革思政课教学方式方法、开展高水平思政课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 守正:科学把握学校主阵地的基础性功能,让思政课“强”起来 思政课是学校立德树人的主阵地、主渠道,是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战场”,必须全力守好、建好。一是牢牢抓住队伍建设这个“牛鼻子”,打造素质优良思政队伍,着力建设一支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思政课教师队伍。这是办好思政课的关键工程。二是持续开发本土红色文化这个“富金矿”,着力打造本土思政名优品牌。湖南历史底蕴深厚,人文资源丰富,享有“十步之内,必有芳草”的美誉,本土红色资源优势得天独厚。持续开发好、充分利用好本土红色文化这个“资源宝库”,是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三是全力建好思政课这个主阵地,着力提升思政课教育教学质量。守好、建好思政课这个主阵地,必须采取得力措施,着力丰富思政课堂教学内容、更新教学手段、创新授课方式,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和手段让思政课堂“强”起来,让学习有意义,让理论有意思,让学生有劲头。 创新:充分发挥社会大课堂的延伸功能,让思政课“活”起来 社会大课堂是思政育人的重要延伸场域。着力拓展社会大课堂,对开阔学生视野、提升学生思辨能力、充实学生社会体验和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十分有益。思政课高质量发展就要尽可能拓展好、利用好社会大课堂。将深刻的思想、抽象的理论、纸面的概念深度融入社会大课堂这个具体的实践场景,使这些思想、理论、概念更直观、更生动、更有说服力。 近年来,学校根据思政课的不同特点和要求,积极构建“一课一品·校内外互动”的实践教学模式,推行“知、情、意、行”相统一的“行走的思政课”,充分挖掘利用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和工业文化资源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通过“基地教育、社会实践、专业实践、阅读实践、校园文化、研究实践”六大基本类型实现全方位、立体化的“两嵌入”式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活动(思政课教育教学嵌入专业实践教学活动、嵌入素质与能力拓展活动),把思政课堂搬到红色革命纪念地、伟人故居、科技馆、文化馆、古书院、校外实习实践教育基地,推动形成了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有效解决了思政课与专业课、课上与课后、校内与校外、学生管理与学生成长有机结合以及思政课教学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对接、合力育人的问题。 融合:正确运用网络“云课堂”的媒介功能,让思政课“新”起来 坚持守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创新就会有明确的立场和指向。坚持创新,不断推陈出新,守正就会获得活力和动力。两者辩证统一、深度融合,是新时代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学校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等科技赋能,着力打造网络“云课堂”,使之成为提高思政育人成效的“倍增器”,这是学校近年来思政课建设发展的重点工作。“云课堂”既能有效解决学校原有的思政课堂资源窄、教学方法陈旧、思政课教师空洞说教等问题,又能提升学生参与度、抬头率,增强学生学习兴趣。通过数字化赋能,让思政课堂“新”起来、优质教学资源丰富起来,扩大思政课教师发挥的空间。同时,学校加强与“优学院”(由北京文华在线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教学管理系统)合作,推行思政课无纸化考试,推动数字赋能思政课教学走实走深。 作为承担全校思政课教学的马克思主义学院,坚持守正创新,潜心探索思政“金课”建设,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在开展教学活动的同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院在湖南省内同类院校开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程,拥有湖南省首批思政“金课”1门、湖南省“芙蓉计划”——高校优秀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教学团队3个,承担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政课教学研究项目、湖南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湖南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等近20项。 (伍小乐 张冬毛 谢柯 肖中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