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长期以来,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立足新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发展和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需要,深耕教育教学、厚植质量根基,构建“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即以专业方向为横轴、以专业发展为纵轴、以专业评价为特色,支撑学生多元发展,为各行各业输送了一大批综合素质好、专业能力强的心理学优秀人才。 以专业方向为横轴,突出优势特色 方向调整契合时代发展要求。学院现有一个本科专业——心理学专业,该专业为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近年来,在具体专业方向的设置上,学院既保留传统优势方向(“心理健康教育”师范方向),又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所需,设置“网络心理与行为”方向。调整后的培养方向更具有学科精度,更强调多元交叉。学生在大一第二学期后半段可根据自愿原则进行方向选择,并于大二第二学期开始正式进行方向课学习。在心理学人才培养过程中,师范方向除了让学生学习心理学核心基础知识,还注重学生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和技能学习,并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网络方向,立足学科基础知识并放眼前沿理论学习,注重科研实践锻炼。 课程建设聚焦新时代使命任务。近年来,学院课程建设主要聚焦于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大数据和学习分析等领域。基于教育人工智能的技术支撑,通过以“智”助教实现情境式学习、以“智”助学打破传统教学的“一刀切”模式、以“智”助评实现教学技能的自动评估与反馈,以此推动教育人工智能技术在心理学领域的创新应用。学院课程改革成果丰硕,前期已经研发两款具备自适应能力的在线教学平台,该教学平台包含移动端和网页端,主要服务于本科师范生的核心课程“心理学研究方法”;学院组织国内各高校的心理学专业硕博研究生和教师编制了3000多个课程题库,形成了典型教学案例1项,且于2022年成功入库教育部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主题案例库等。 教研团队凸显学科特色。近年来,学院整合资源、凝练方向,创造性开展教研室建设。在传统的专业课教研室、公共课教研室的基础上,新增以研究方向为主体的学术型教研室,如认知心理学教研室、情绪心理学教研室、网络心理学教研室、纪检监察心理与行为教研室等。以教研室为单位开展“七个一”教师能力提升计划(每学期阅读一本教育学方面的书籍、看一遍自己的课程回放、观摩一门高水平的优质课程、进行一次高标准的课程设计、参加一次教学方面的研讨会、组织一次课内学生座谈会、参加一次与学生全面发展相关的活动),全面提升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定期召开教研会议,致力于优化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提升教学效果,在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方面获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学院教师获批省级一流课程2门,获批各类教改项目7项,获得各级教学成果奖3项,已出版教材或学术专著6部,在建教材建设项目2项。 以专业发展为纵轴,强化核心能力 培养目标紧扣专业发展定位。一直以来,学院以培养掌握心理学基础科学研究能力及心理学实践应用技能,具有较高专业素养和人文素养、家国情怀、创新精神的心理学新人为己任。通过积极开发“五心”“第二课堂”育人体系,融“五育”于“五心”。“心源”定初心,立足德育,筑牢时代新人灵魂之基;“心研”树方向、“心育”提素养,聚焦智育,培养学生的学术科研能力与创新技能;“心耀”展风采,融合体育、美育与劳动教育,拓展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心援”献关怀,积极向社会输出人才。 本科生导师制强化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从大一下学期开启“本科生导师制”培养,学院全体专业教师均担任本科生导师。本科生导师主要负责学生的学业指导、社会实践活动指导、综合能力指导、就业创业指导等工作。本科生导师将自己承担的科研课题分解为学生的研究实验或创新创业项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参加。这些实验或项目强化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很好地实现了科研反哺教学,强化了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 实训基地建设服务实践教学需要。学院充分利用各种资源,扎实开展学生实践教学。学院以国家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四川师范大学师范生教学能力综合训练中心”的建设为内部平台,以成都七中等西部名校构建的“实验实训基地”的建设为外部资源,构建内外联动的“双平台”。同时,加强“本硕一体化”实训基地建设,实现资源共享、互通互补,仅2022年初至今,学院新增签约本硕一体化实训基地累计30家。积极建立院级“三习”管理工作制度,对学院每年的见习、实习、研习工作进行规范化实施及管理。 以专业评价为特色,支撑多元发展 坚持以赛促学、以赛促研,促进学生专业成长。学院鼓励学生参加导师的课题组,通过参与开放性实验项目、大学生科创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学术论坛、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结合“本科生导师制”,对学生进行学习和实践方面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社会实践能力、社会责任感等均获得有效提高。近年来,本科生为第一作者,新增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或SSCI期刊上的文章8篇;新增本科生专利1项。在省部级以上大学生学科类竞赛中,荣获一、二、三等奖等20余项。 充分利用社会服务渠道,助力学生专业发展。近年来,学院以学科专业优势助力基础教育培训、地方基层治理、公共突发事件处理等,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学院组织本科生参与到社会服务工作中来,如选拔优秀的师范专业本科生走进国培课堂、聆听专家名师授课、跟岗实践观摩、共同学习成长。组织教师带领学生开设与心理抗疫相关的课程或公益讲座,帮助普通民众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心理调适等。 完善专业化职业化指导体系,提升学生综合能力。学院在低年级和高年级分别开设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课程,分层分类举办各类培训讲座,落实“周周有咨询、期期有讲座、班班有辅导、人人有方案”的专业化职业化帮扶目标,积极开展各类职业辅导和就业指导活动。近年来,学院每年近10%的毕业生选择扎根西部边疆,主动服务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四川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通过积极探索“三位一体”人才培养工作提质增效模式,培养了一大批理论素养高、专业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复合型心理学人才。在未来的工作中,心理学院将持续深化对新时代心理学人才培养的研究,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术能力,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建设健康中国贡献“川师心理人”的力量。 (肖柯 靳宇倡 杨小洋 李林霞 方丹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