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数字孪生及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催生了自动化、电气、电子信息技术的革新风暴,孕育了新兴产业与业态的蓬勃生机,也对电子电气信息类专业教育提出新的要求、给予新的期待。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作为四川轻化工大学历史较悠久且实力较强的学院之一,深刻认识到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不再局限于传统技能的掌握,更在于对新技术的适应力、创新力、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因此,学院将“人工智能+”作为人才培养的战略导向,积极探索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新路径,注重基础理论的扎实传授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培养既具备扎实专业知识,又拥有良好品德、广阔视野、创新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构建“人工智能+”教学体系 深化科教融汇培养模式 学院将科教融汇视为教育改革的核心引擎,主动适应科技环境变迁与社会需求变化,积极探索并实践将“人工智能+”理念深度融入到教学与科研中,旨在构建一个综合性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 一是前瞻性建设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学院紧跟时代脉搏,在六大核心专业中系统性地引入了人工智能课程组,精心设计了从基础理论到高级应用再到实践创新的递进式课程体系,不仅确保了学生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知识的全面掌握,还促进了知识向能力的有效转化,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复杂工程问题。 二是构建了虚实结合教学模式。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学院坚持“虚实结合,实效为先”的原则,充分利用虚拟与实体教学资源的互补优势,推动线上线下教学深度融合,对案例式、项目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和创新,打造集经典传承与现代创新于一体的多元化教学平台,在丰富学生学习体验的同时,激发学生的探索欲和批判性思维。 三是教师科研与教学深度融合。学院高度重视教师在教学创新中的主体作用,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使课程内容始终保持与科技发展前沿同步,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让学生有机会近距离接触行业的新动态和技术趋势,培养他们的前瞻性和创新性思维。 目前,学院建设有“人工智能基础”省级高阶课程1门,“EDA技术”等省级应用示范课3门,“信号与线性系统”等省级一流课程6门,“数字电路与逻辑设计”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2门;通信工程国家一流专业1个,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省级一流专业2个,四川省应用型示范专业1个,四川省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专业2个。 注重理实融合 强化实践教学 为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学院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理实结合的教学体系,依托国家工程实践教育中心、四川省高等学校电子信息类本科人才培养基地、人工智能四川省重点实验室、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研究院、四川轻化工大学—云天化智慧化工产教融合实践教育基地等平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 通过实验和实践培训,培养和锤炼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操能力;坚持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拓宽学生的知识边界与视野;通过各级各类的学科竞赛催化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与竞技热情;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相结合,构筑了一个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相互促进、螺旋上升的培养体系,不仅显著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创新思维,更为其知识应用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注入了强劲动力。近5年,学院学生获批省级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40多项,参加全国智能汽车竞赛、电子设计大赛等各类学科竞赛,获全国性奖项300余项、省级奖项400余项,特别是连续3年获得全国智能汽车竞赛全国一等奖。 深化校企合作 推进产教融合 学院与30余家行业领军企业签署了合作协议,让学生在真实的企业工作环境中磨砺技能,提升其实践操作能力和未来职场的竞争力,也帮助企业在技术创新中获得新的动力,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通过校企合作建有无人机产业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产业学院,2个省级青年科技创新研究团队和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近年来,学院承担国家、省部级等各类科研项目100余项,发表论文1000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和教材40余部,授权专利40余项,科研成果转让及应用20余项,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实现了科教融汇发展共赢态势。 随着“人工智能+”培养模式的发展,学院将继续以科教融汇为核心,加强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合作,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立更加完善的科教融汇体系,努力培养具有全球视野、扎实理论基础、卓越实践能力及创新精神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周顺勇 熊兴中 张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