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学前周刊·管理
2024-12-15 星期日
环境创设别“费力不讨好”

  环境作为第三位教师,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创设与利用环境,是幼儿园教师专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学前教育的核心逐渐转向如何支持幼儿成为主动的学习者,教师的角色则从直接的“教学者”转变为间接的“回应与支持者”。相应地,环境创设的理念也随之发生转变,由侧重引导、告知、提示的传统模式,转变为更加体现开放、探索、包容、应答等积极特质的现代理念,以更好地促进幼儿的主动学习与发展。

  然而,部分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会遭遇挫败感,其根源在于对创设环境的意义认知不足。他们投入大量心力与精力,却往往困惑于所创设环境的具体价值,进而产生迷茫。为避免在不必要的环节浪费精力,教师应关注并深入思考以下几种典型现象,确保将有限的精力投入到更具价值的实践中。

  “教学挂图类”环境,表明教师总想给幼儿教点什么才放心。“教学挂图类”环境,指的是教师将与当前班级主题紧密相关的认知信息,以视觉化的方式展现在环境中。比如,教师在教室墙面布置的“书的演变图”,罗列了书籍从甲骨文、竹简、帛书、纸书到电子书的5个发展阶段。又如,教师绘制月相变化图,利用黏土制作浮雕效果的蚂蚁身体部位图,将积木搭建技巧如穿插、围合等示意图展示在墙面上。这些做法背后所折射出的教师观念,是总想着教点什么才放心,他们似乎认为,这些知识点能够仅凭墙面展示就被幼儿吸收和掌握。

  其实,实物、照片、绘本、百科图册、图片、影像、影音资料及智能搜索引擎等,一切能回应和激发幼儿的好奇,促使他们进一步探索的资讯媒介,都应被视为宝贵的课程资源。这些资源不应仅限于贴在墙上供幼儿观看,而应可供幼儿反复地观察、摆弄、阅读、赏析。

  “说明书式”环境,表明教师潜意识里在要求幼儿“请你照我这样做”。“说明书式”环境,指的是教师在教育空间内张贴流程步骤与操作指南,期待幼儿按特定要求和使用方法进行操作。比如,教师针对超轻黏土的使用,精心设计了包含6个步骤的取用指南,并直观展示了“团”与“搓”两种基础技法。又如,在角色游戏区,教师详细列出了“看病”与“点菜”的流程;在探索区,则为每筐材料配备了标注实验名称与步骤的说明板。此类做法,无形中流露出教师对幼儿能力的不信任,总是期望以“请你照我这样做”的惯性思维来限制和约束幼儿。

  然而,实际活动场景中,我们不难发现,幼儿往往会忽略这些教师用心制作的“说明书”,转而按照自己的方式游戏、探索、创作和制作。因此,教师或许应重新审视“说明书式”环境创设的必要性,转而将更多精力花在为幼儿提供充足的自然物和低结构材料、便于自主整理与取放的收纳器具,以及幼儿加工和处理材料时更易获得胜任感的适宜工具上。这种支持性的材料环境将为幼儿带来精神上的富足与满足,促进其全面发展。

  “公众号式”环境,导致只见故事不见幼儿。“公众号式”环境,指的是教师依据个人选择与编辑,将幼儿的学习历程以图文并茂的海报形式展现于教室墙面,以此彰显课程实践成果。比如开展一个课程时,教师会运用详尽的文字阐述课程起源、活动演进及反思。为追求课程故事的完整性,教师常以多个片段展现活动进程,但因篇幅所限,每个阶段仅精选展示部分幼儿的表达表征,部分教师亦会事后请个别幼儿补充完成特定内容的绘画与表征。此类环境虽能促使幼儿回顾过往活动,但其受众更多指向于前来参观的同行教师,这类做法让我们只见课程故事却不见幼儿。

  我们坚信,只要教师与幼儿真实共历有意义的生活、游戏及各类活动,环境中便会自然留下学习与生活印记,这些活动过程的自然留痕才会充满生命力和生活气息。例如,师幼讨论的记录手稿、投票结果、活动照片、未完成的作品、材料使用痕迹等,均为自然留痕的体现。因此,教师应从单纯为参观者制作、仅罗列问题与讨论对话的“公众号式”环境中解脱出来,转而将精力集中于与幼儿共同生活、共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环境真正成为幼儿学习与生活的自然延伸。

  “空心卷式”环境,通常是形式大于内涵的层层装饰。“空心卷式”环境,是指教师过于追求环境的装饰性和精致感,对环境中的文字、标志以及幼儿的表征进行不必要的修饰和加工。比如,教师将班级区角以卡通角色命名,并投入大量时间与精力制作绘成卡通角色及雕刻立体字的区域名称牌。此外,有些教师还热衷于制作精美的进区规则牌、班级公约墙、喝水记录墙等,甚至将幼儿的表征记录衬上卡纸底板或塑封粘贴,这些制作耗费了教师大量的精力。

  教师应适度淡化对环境装饰的执念,允许环境存在一定的留白,以更好地展现幼儿自然、质朴、稚拙的作品;将更多的精力与时间投入到观察、记录、空间调整、材料提供等有利于幼儿发展的教育行动中去。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学前教育指导中心)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学前周刊·管理 02环境创设别“费力不讨好” 沈颖洁2024-12-15 2 2024年12月15日 星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