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展台
2024-12-14 星期六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始终秉承“马院姓马、在马言马”的办学宗旨,着力提升教学质量、强化师资力量、深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积极推进思政课改革,打造精品课程矩阵,立足自身的办学特色和定位,将思政教育付诸实践,构建系统性、时代性的思政实践教育工作体系,通过思政课实践教学实现了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提升了思政课的亲和力、感染力和影响力,打造了全方位、立体化的育人环境,推动了学校思政教育的内涵式发展。

  打造思政课教学“第二课堂”

  创新多元化社会课堂模式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多元化社会课堂作为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重要补充和延伸,在坚守校内课堂教学主阵地的基础上,带领学生走出校门、深入社会,挖掘思政教育资源,运用好社会生活这一海量资源库,在多样化的社会实践课堂中全面渗透思政教学,充分展现学生主体作用,为学生提供感悟式、体验式的思政教学,引导学生在感知社会现实生活和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共振。

  一是组织开展主题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党员代表赴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引导师生党员充分感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发展成就,同时就乡村振兴、乡村文明建设等方面的学术研究、文明实践以及志愿服务等形成合作共识,激发师生党员的社会责任意识;开展“辩理明道”实践教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辽源二战盟军战俘营旧址,以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迹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二是组织开展志愿服务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师生党员前往吉林省孤儿学校开展“关爱孤儿成长,携手共建校园”志愿服务活动,针对孤儿学校的需求,结合国家对于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要求,与当地学校开展师资培训、集体备课等共建工作,不仅强化提升了师生党员的专业素养,同时引导师生党员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提升了其服务社会水平。

  三是以赛促学,创新学生认知。马克思主义学院鼓励学生参与吉林省大学生讲思政课大赛,激发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切实提高学生学习思政课的热情,创新学生对于思政课教学的认知;承办“践行核心价值观,凝聚最美中国梦”学生讲思政课大赛,共有吉林省51所高校的63个团队报名参赛,参赛学生立足当前社会现实,以积极向上的教学设计主题展现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和决心。

  融合多方主体力量

  彰显协同育人成效

  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作为一项系统性工程,凝聚多方主体力量,形成协同育人效应,为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赋能、助力。

  一是共建共享高校资源,拓展思政课实践教学范围。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吉林省结对共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联盟——大学生拓展训练营”活动,长春理工大学、长春大学等7所学校师生代表参与了此次活动,将思政课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学生在做中学、在行中思,深化了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的认知,提升了思政课理论教学的针对性和亲和力。

  二是联合社会力量,彰显协同育人成效。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吉林省长春市伪满皇宫博物院展开合作,邀请博物院爱国主义宣讲团走进校园,以文艺演出的形式向师生再现了抗战历史,为师生带来了视觉及心灵上的震撼,引导学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与力量。

  三是深化校企合作,拓展实践教学阵地。马克思主义学院依托校企合作,构建关照现实的“实践大课”,以实践教学为导向,以校企合作为主要形式,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情感上的共鸣。组织学生代表到中国第一汽车集团公司参观学习,在感悟企业文化、感受技术研发的过程中,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鼓励学生努力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四是加强校地合作,开展主题教育。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长春市朝阳区纪委监委部门举办“校地合作·廉动朝阳”共建活动,为深入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奠定了基础。

  充分整合校内实践资源

  丰富思政课实践内容

  马克思主义学院有效利用“教室之外、校园之内”这一特殊场域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以思政课实践教学目标为指引,采用趣味式、体验式的方法,实现对学生思想价值层面的引导和教育。

  一是联合开创实践教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联动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开展“第二课堂”“大思政课”实践活动,以游戏竞技项目为载体,以寓教于乐的方式深化理论教学,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增强了班级凝聚力。

  二是创新实践教学形式,激发师生参与热情。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和学生代表观看爱国主义题材电影,增强师生的家国情怀;举办“明德博学 激辩青春”大学生辩论赛,将此作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实践教学的重要载体,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应变能力,引导学生利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分析思考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引导学生在知行合一中获得历练和成长;举办“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自学自讲”比赛,由师生共同担任评委,对学生的讲解加以点评,以此激发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积极性,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应变能力。

  三是利用优秀地域文化,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五四精神不朽·青春筑梦中华”实践教学活动,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为载体,结合当地优秀历史文化的资源优势,选拔具有传承优秀地域文化责任担当意识的志愿者,并通过志愿者宣誓仪式和学生情境表演两种形式来提升活动成效,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学生的社会服务意识。

  四是重视汇报总结工作,提升学生获得感。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社会实践汇报评比活动,鼓励学生以小品、相声、话剧等形式展示学习成果,用课外实践学习的方式帮助学生加深理论理解、充实知识体系。

  强化教师队伍建设

  助力思政课实践教学优质化发展

  马克思主义学院高度重视师资力量的强化,着重加大对思政课教师的培养和发展力度,多措并举,优化教师队伍,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教师的实践素养和能力,为学校思政课实践教学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一是开展教师素质拓展活动。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开展素质拓展活动,采用团队合作走“雷阵图”等趣味性的项目作为活动的主要内容,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增强教师的团队合作意识。

  二是以赛促教,提升教师教学素养。马克思主义学院鼓励教师参与校内竞赛活动,如“颂歌献祖国”教职工经典诵读比赛,不仅激发了教师的爱国之情,还提升了教师的语言表达与应用能力,为进一步提升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感染力奠定基础。

  三是优化教师结构,夯实教师队伍基础。马克思主义学院打造了一支职称结构、学缘结构、学历结构科学合理的思政课教师队伍,配备足够的专兼职教师以满足思政课教学需求,并配有思政教学能手、思政课骨干教师、吉林省高校思政课教师年度影响力人物等优秀教学人员,将其作为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科的带头人和建设者。

  四是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学习。马克思主义学院组织教师参加集体备课会,专兼职教师以及新入职教师全员参与,为教师之间相互学习和交流提供了平台,有效提升了教师教学设计的能力和水平。

  提升理论认识高度

  指引思政课实践教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持续推动思政课理论建设与发展,坚持实践与认识的辩证统一关系,通过强化理论建设来巩固学生的思想认知,引导学生利用理论来观察、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并通过实践活动形成新的认知,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是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学院举办以“传承五四精神,厚植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吉林省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生论坛,促进了学生之间的学术交流,拓宽了学生视野,提升了学生的理论水平和科学研究能力,坚定了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强化了马克思主义学科阵地的建设。

  二是创新思政教学改革,打造精品课程。马克思主义学院从课程建设层面入手,通过打造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满足学生理论学习的多样化需求。

  三是创新教学模式,多途径促进理论传播。马克思主义学院鼓励教师打造特色课堂,不断提升理论教学的实效性。教师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这一课程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用逻辑讲理论,用学术讲政治,用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思政理论知识。

  优化教学资源配置

  协同共建实践教学基地

  马克思主义学院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善用社会大课堂,配置利用社会大课堂中的历史资源、实践资源以及现实资源等,打造社会实践教学基地,与当地相关基地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共同加强思政研究室建设和资源开发,共同完成好实践教学工作。与长春经济技术开发区浦东老年公寓共同成立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基地,引导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会,积极投身社会公益事业,培养学生的奉献精神,提高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传承与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成立“学习筑梦班”“大学生骨干培训班”,并将此作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要阵地,培养造就一批批信仰坚定的青年政治骨干。

  未来,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将持续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不断丰富实践教学载体,深化实践教学内容,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鼓励学生走进社会,在实践中加深理论认知,在行动中感悟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为社会发展贡献自身力量。

  (本文系吉林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马克思日常生活批判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项目编号:2023C11]和吉林省高等教育学会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研究”[项目编号:JGJX24D0153]阶段性成果)

  (张雪敏)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04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 张雪敏2024-12-14 长春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2 2024年12月14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