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国家“双高计划”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参与国际产能服务,制定了一系列国际合作的战略规划,旨在通过深化国际交流,提升育人质量,促进中外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智能制造学院立足广西,面向珠三角、长三角,辐射东盟,服务“一带一路”,创新“产(产教融合)、训(岗证训融通)、赛(赛教融合)、创(创新驱动)、研(科研反哺)”五维一体、三级进阶的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具有创新意识、科研技改能力和国际视野的复合式创新型技术技能人才,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以育人环境为突破点,构建国际化交流合作平台 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学院国际化办学的重要支柱。学院与泰国、越南等国家的职业院校及企业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主导构建了中国—东盟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丝路制造学院以及中国—泰国智造现代工匠学院等多个平台,有力促进了与泰国、越南等东盟国家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合作,进一步推动了产教融合的发展进程。其中,中国—泰国智造工匠学院项目由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泰国邦楷技术学院及江苏汇博机器人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建设。在项目运行过程中,充分展现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国际交流平台的吸引力。泰国Primax公司随后加入,进一步壮大了智能制造领域国际化人才的培养规模,实现了育人环境的新突破。通过项目平台满足各方利益,确保合作项目的可持续性和有效性,推动了中外职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以课程体系为着力点,持续打造国际化教学标准 依托工匠学院、边境职业教育联盟以及中泰职业教育论坛等多个平台,与东盟国家的职业院校及企业紧密合作,共同研发出了一系列适应当地需求的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标准,并成功进行了推广与应用。开发了20个专业教学标准和27门共享课程,形成了以工业机器人技术为核心的智能制造领域国际人才的国际化课程体系,得到了东盟多所高校的认可和应用,进一步提升了学校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知名度。基于这一课程体系,学院招收了2届共35名机器人技术专业留学生,实现高质量培养。同时,针对东盟地区的教学标准和教学资源,学院还为泰国企业、在泰中资企业员工以及泰国本土教师提供了总计1000人次的技术技能培训,成功培养了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技能人才,为中资企业“走出去”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以人才培育为关键点,创新线上线下双教学模式 创新性地推行了“1+1+1”的国际留学生培养学制和“线上先学线下后教”的教育模式。具体而言,“1+1+1”学制是指泰国学生第一学年在泰国学习,第二学年前往中国学习专业核心课程,第三学年在泰国企业实习。第一学年,学生可通过“线上先学”的方式,提前接触智能制造领域的基础理论与知识,并借助中泰双语教学资源(包括微课视频、在线课程、虚拟仿真实训及线上答疑等),掌握日常汉语及专业汉语基础。进入第二学年,学生在学院深入学习机器人技术的核心专业课程,熟悉中国技术与中国方案。第三学年,学生返回泰国并进入企业实习,从而更快适应企业需求,在岗位上展现出了过硬的技术技能和国际化人才素质。该教育模式下培养的首届泰国留学生在泰国受到用人企业的广泛欢迎,平均每名学生收到4个以上录用邀约,薪酬达到泰国本土本科毕业生水平,且比本土高职毕业生高20%以上。 以人文交流为切入点,实现国际学生多元化管理 针对东盟国家学生的特点,学校制定了专门的学生管理工作方案,组织了丰富的文化体验活动,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节日活动、茶叶文化、长三角地区研学活动等。学校在管理模式上也进行了创新。通过设立国际学生事务办公室,提供集语言培训、生活指导、心理辅导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服务,确保国际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得到全方位支持,助力他们在文化适应与技能提升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文化体验活动不仅增强了国际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提高了学习体验和校园生活满意度,还全方位地展示了中国的风貌,增进了留学生对中国及广西的认识,扩大人文交流,推动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未来,广西职业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学院将继续依托其区位优势和已有的国际化经验,进一步拓展与东盟国家的合作领域,深化职业教育课程开发和标准建设,努力在国际职业教育领域取得更多成果。 (本文系广西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一带一路’背景下,广西边境地区跨境技术技能培训基地建设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GXGZJG2021A032]和中国—东盟职业教育研究课题立项资助课题“面向东盟职业院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核心课程标准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ZGDMKT2023YB013]阶段性成果) (陈婷 刘佰鑫 何琳 石涵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