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明绵延传承的生动见证,对厚植青年学子的家国情怀、增强文化自信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为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商务文旅学院第二党支部坚持将支部优势与育人需求紧密结合,创新提出有效可行的非遗传承法。 “传承计划”:党建领航,专业同向同筑非遗路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商务文旅学院第二党支部深度对接产业发展,探索将党支部建在“智慧文旅”专业群,着力实施党支部“传承计划”,于2024年4月获批第四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打造文旅特色支部,统筹高质量党建和高水平专业群同向同行。 一是机制构建,双线推进非遗传承新体系。党支部积极构建“党支部统筹,专业群、团总支双线推进,非遗社团、非遗工坊做精做特,入党积极分子骨干示范,全体大学生广泛参与”的非遗传承工作机制,搭建非遗传承平台,创新“六步非遗传承法”,将非遗传承有机融入党建工作中。 二是载体搭建,多元平台打造非遗新矩阵。着力打造以“坊—社—创”为核心的校内外非遗传承载体矩阵,实现“传承平台+育人基地+党建阵地”互融增效,打造了两个非遗工坊、两个非遗社团和三个非遗创新创业项目。两个非遗工坊即川江号子和茶艺大师,两个非遗社团即茶文化协会和花艺协会,三个非遗创新创业项目即髹漆技艺、押花工艺和插花技艺。 三是成果转化,实践探索彰显非遗新价值。联合多家企业成立重庆市智慧文旅产业学院,每年指导50余名学生骨干入驻松溉古镇,助力古镇实现4A级景区评估;搭建永川区三教镇永安村“青少年之家”志愿服务平台,组织团员青年和入党积极分子定期在永安村开展非遗宣讲、农耕体验等志愿活动。党支部撰写了学术专著,以此拍摄制作了红色党建系列微党课10讲,并运用于入党积极分子和高校学生素养通识教育中。 “六步法”:非遗传承,巧启重财方案文化篇 重庆财经职业学院商务文旅学院第二党支部创新提出“六步非遗传承法”,即非遗项目挖掘、非遗档案整理、非遗活动组织、非遗宣传推广、非遗产业融合和非遗链式传承六个步骤。 第一步,非遗项目挖掘,开启非遗宝藏觅踪之旅。通过组织入党积极分子访谈非遗传承人、参观非遗工坊、体验非遗技艺、发放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大量有关非遗项目的一手资料。参与学生在这一过程中,与非遗近距离接触,激发他们进一步深入了解其深厚底蕴的热情。 第二步,非遗档案整理,追溯非遗脉络传承根基。通过查阅文献资料、梳理非遗历史发展、分析非遗技艺特点和规律等,尽量详细地建立非遗档案。党支部组织教师将非遗档案融入到课程思政中,让学生深入学习和了解非遗的历史、内涵和价值。 第三步,非遗活动组织,沉浸非遗技艺成长之境。积极组织非遗技艺展示、非遗工作坊体验、非遗“三下乡”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非遗技艺的过程中,提升素养、热爱劳动、增长才干。 第四步,非遗宣传推广,播撒非遗传承的种子。积极举办非遗讲座、论坛和展演,开设非遗课程,鼓励大学生争做非遗宣传员,将非遗带回家乡,把非遗种子播撒到更广阔的中华大地上。 第五步,非遗产业融合,开辟非遗发展创新之路。积极探索非遗与产业的融合之路,在重庆市城口县政府部门和学校乡村振兴学院共同搭台下,采用“非遗工坊+农户”模式,党支部党员积极参与建立问山大漆工作室,立足非遗技艺培训当地漆匠和乡村振兴学院学生。 第六步,非遗链式传承,担当非遗永续接力之任。引导学生积极成为非遗传承的参与者和推动者,大漆项目相继培养了4名党员教师、12名在校学生和数十名村民成为非遗技艺传承人。 “互融双赢”:非遗助力,党建业务齐绽繁荣花 党支部以非遗传承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并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吸引大量学子和群众走进非遗展示传承馆参观和体验非遗,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一是非遗滋养育出桃李芬芳。党支部所在教研室的“中国旅游文学赏析”入选2023年职业教育国家在线精品课程,课程立项重庆市级在线精品课程,漆艺获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及外观专利4项,“不朽方髹”项目获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金奖,“朝花夕饰”项目获市级金奖,“熊猫来戏”项目获市级银奖。 二是非遗培育造就贤才辈出。通过“非遗传承”培养了一大批乡村人才,学校城口乡村振兴学院2021级学生在家乡创办重庆漆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解决村民就业150余人,成为城口县乡村振兴致富带头人。 三是非遗展示赢得赞誉声。“非遗技艺”展示在2023职业教育活动周成果展中得到教育主管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有关非遗实践活动被多家权威媒体宣传报道,旅游管理专业2021级学生成长为重庆市非遗传承人,并获评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先进个人。 (敖贵才 滕浪 王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