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师德是教师的灵魂。“育有德之人,需有德之师”,教育情怀是师范教育的第一要义,师范生作为未来的育人者,其师德养成必须放在首位。 南昌师范学院以师资培训起家、以教师教育兴业,坚守教师教育初心不动摇,赓续师范传统、弘扬师范精神、厚植师范情怀、凸显师范品格、打造师范文化、涵育师范气质,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学校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聚焦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践行“全学程、立体化、浸润式”师德养成教育体系。“全学程”是指“四年不断线”阶梯式递进,将师德养成教育贯穿师范生成长始终;“立体化”是指全方位推进,构建师德教育必修课程、师德特色选修课程、教育实践课程及“第二课堂”活动“四位一体”师德教育课程体系,丰富“红色+古色+绿色”“三色”师德教育内容,完善“档案制”师德养成教育考评体系;“浸润式”是指零距离渐进,构建“视、听、说、讲、思”多感官参与的师德教育场域,形成“观、学、研、演、创”多维师德涵养模式,全方位助力师范生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大先生”。 以思政为引领 厚植师德规范 “强师先育德”,育德离不开思政教育与师德规范的深度融合。通过讲好思政课程、讲深师德课程、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构建立体化师德课程体系,以课堂主阵地诠释师德规范,以思政为引领厚植师德规范,落实新时代教育发展新要求。 讲透思政课程。积极挖掘师范生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师范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其融入师德养成教育,助力教师践行师德规范;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师德案例和师德模范先进事迹,教师在接受思政教育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师德的力量和魅力。 讲深师德课程,构建以“师德修养”专业课程为核心、以师德特色选修课和教师教育拓展课为补充、辐射各门实践课及“第二课堂”活动的师德教育课程体系。坚持落实师德教育新要求,将育德导向融入师范生培养全过程,突破单一课程培养师德的教育思维,构建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相得益彰、时时育德、处处育德的教育环境,使师德教育“如盐在水”,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师德修养”课程获评江西省一流本科课程,入选江西省高校课程育人共享计划。 推动课程思政建设,课程设计体现思政元素与师德养成教育的契合点,打造“课程思政+师德养成教育”协同育人模式。以课堂主阵地诠释师德规范,深挖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和师德元素,实现课程思政的生动实践,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能接受到思政和师德的熏陶与感染。例如,“教育学”课程教学结合优秀教育家先进事迹,既传授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又深挖他们身上所具有的崇高师德,这些事迹中所蕴含的爱国情怀、敬业精神等思政元素与师德养成教育紧密相连。通过这样的课程思政设计,师范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不断提升自身的师德素养。 以环境为载体 浸润师德养成 师德环境的设置,不仅可以让学生在优秀教育家、教育名言和优秀教师的熏陶下自觉学习、不断进步,还可以用反面教材提醒师范生引以为戒,在学习中不断地自我反省,发挥师德养成隐性课程的积极作用。学校以环境为载体,积极构建“立体化”“浸润式”师德环境,即全方位打造“课内+课外”“认知+体悟”“课堂教学+环境熏陶”“纸媒阅读+影视师德故事观赏”,“视、听、说、讲、思”多感官参与的“浸润式”师德教育场域。 学校建成师德文化长廊,将古今中外著名教育家的事迹以瓷板画形式展示,学生可随时随地扫码阅读古今中外教育家师德故事;建设师德教育馆,该馆为以师德为主题的展馆,馆内设计精美,设施先进,视听体验好,成为师范生想去、爱去的“浸润式”师德教育课堂;在校史馆中融入师德元素,以“立德、厚德、弘德”为主线,呈现学校开办以来对师范教育的贡献及杰出校友的感人事迹,营造尊师重教的氛围;在学生活动场所布设教育家肖像及名言,强化环境熏陶。 学校围绕师德涵养改造校园环境,建设校内场馆设施,着力打造“全空间”育人的物质环境,在教学楼、图书馆、宿舍等地布设教育家名言,让每栋楼、每一面墙“说话”,行无言之教,师德教育的“软件”与学校环境的“硬件”相融互动,通过营造氛围,让浓郁的“师院红”“师范味”“教师情”浸润师范生成长全过程。 以活动为抓手 提高师德素养 《关于加强师范生教育实践的意见》中指出,举办教师教育的院校要“促进师范生深入体验教育教学工作,逐步形成良好的师德素养和职业认同”,教育实践活动是强化师范生师德养成必不可少的活动。学校通过观看师德影视、创演师德故事、宣讲师德典型、开展师德宣誓等活动,以立体多维的活动方式涵养高尚师德。 依托“青风学堂故事创演中心”,师范生带领实习基地校的中小学生,以自编、自创、自导、自演的形式开展“大手牵小手”红色故事实践育人演出活动,将师德故事、八一南昌起义中的故事等搬上舞台,推进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以师德教育“六大举措”打造师德养成特色,纵向实施分级递进式养成教育,即师范类专业学生在校期间,修读一门以师德为主题的课程、阅读一批师德教育方面的书籍、聆听至少一次以师德教育为主题的报告会、观摩至少一次师德故事会展演、参加至少一次以师德为主题的社会实践活动、进行一次师德宣誓。“六大举措”有力地促进了师范生学习师德规范、提升师德修养、涵养教育情怀。开展以“党建+师德师风建设”为主题的江西省师范教育和基础教育党建工作论坛,发布“党建+师德师风建设”六条倡议: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二是坚定理想信念,做身正学高的“大先生”;三是秉持躬耕态度,潜心教书育人;四是关心爱护学生,当好学生的引路人;五是厚植家国情怀,做“经师”“人师”统一者;六是严守法纪红线,做淡泊名利的坚守者。 以实践为平台 用行动践行师德 践行师德是让师范生将自身对师德规范的认知和师德修养转化为师德行为的重要一环。学校高度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拓展校内外师范生师德体验和践行平台,以校内外实践活动为载体,促进师德理论与教育实践相融合。 把师德体验和培养作为教育“三习”的重要任务。实施高校教师与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共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导师”制度,关注和解决师范生遇到的师德情境与问题;邀请名师名校长到校围绕师德与师范生对话交流、答疑解惑,通过现身说法、榜样示范让学生理解和认同优秀教师身上的精神品质。开展“诵、讲、辩、演”校内实践活动,以诵读教育家师德故事、演讲优秀教师案例、举办师德主题辩论赛、创演师德故事等“四年不断线”实践育人;积极拓展校外社会服务实践平台,通过志愿服务、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等实地研学、现场教学,沉浸式体悟和践行师德,让“师德”二字从理念转变为学生实实在在的行动。 以评价为支点 彰显师德教育实效 “师无德则育不兴,教无章则人不立”,学校致力于让全面科学的师德评价成为师范生师德养成的助推器、动力源。学校从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着手,对标师范专业认证要求开展评价改革,积极构建与新时代要求相匹配、与师范生成长相符合的师德养成教育评价体系。 评价主体多元化,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校内外教师评价相结合。在师德教育课程中,将学生自评、互评作为课程评价的重要方面。在教育“三习”活动中,构建高校、教育实习基地与师范生“三位一体”的评价机制,高校教师和基地指导教师对师范生师德表现跟踪调查,将师德表现纳入成绩评定;学生对自身的师德意识和表现进行反思与评价,提交与师德相关的总结报告,作为教师评价的重要考量指标。 评价内容全面化,加大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的比重。师德培育过程是一个循序渐进、逐步提高的长期过程,学校将考核评价贯穿师范生培养的四年之中。首先,在师德学科课程中加大过程性评价比例,设置具体的评价量规,在“师德修养”课程中通过师德电影感悟汇报、师德辩论赛、师德自画像等过程性小组任务考查学生对师德的理解和认识,通过编制相应任务的评价量规具化评价指标,使教师和学生在评价时有据可依;其次,在校内外实践活动评价标准中,增加对学生师德行为表现的考核任务和要求;最后,引导师范生在实践活动结束后对照师德规范考核要求主动反思,开展自我评价。 评价方法数字化,借助学习通等智慧平台记录和评价学生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线上学习各类师德教育资源,提交线上小组任务、作业,通过智慧平台对师德教育中的过程性数据进行适时记录、收集,对学生学习的过程进行在线指导、监测与评估,通过“线上学习之星评选”“线上学习共同体构建”等方式,以评促学,督促学生积极开展线上线下各类学习活动。 经过探索与实践,学校师范生师德养成教育相关经验做法被多家权威媒体报道,获批教育部门师德师风建设基地研究项目,受邀在江西省师德师风建设经验交流暨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上作交流发言,一批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的师范生走向基础教育一线,涌现出一批到西部支教、全国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卓越奖学(教)金获得者、获评全国模范教师的优秀毕业生。 未来,南昌师范学院将持续凸显“坚持‘四色’(坚守教师教育底色、守牢育人育才本色、彰显服务基层特色、聚焦师德师风亮色)有机融合,打造‘金色’教师教育,彰显师德养成”的办学特色,实现“腿上有泥、身上有汗、心中有爱、师能有长”的品质气质师范生培养目标,展示教师教育时代品格和时代精神,努力成为江西教师教育的办学样本,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教育力量!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思政育人视域下师范生师德修养建设研究”[课题编号:23YB289]阶段性成果) (张慧敏 刘洁 胡五生 冯芳 彭小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