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10 星期二
张淑鸿:深度备课首先“备学生”
  【人物简介】

  张淑鸿,山西工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获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教学竞赛单元”特等奖、山西省首届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一等奖”。

  说起露天煤矿,你会想到什么?是地表塌陷、酸雨腐蚀还是植被破坏?

  在山西工商学院的思政课上,当教师张淑鸿展示位于山西省朔州市的平朔安太堡露天煤矿的图片和视频时,学生们关于“露天煤矿难以实现绿色发展”的刻板印象被打破了。

  该校生源绝大多数来自本省,学生们对新时代家乡的转型发展及其与自身的关系非常关注。

  基于这一观察,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课的授课过程中,张淑鸿深入挖掘本地案例、活化课堂内容。内陆省份依托铁海联运促进对外开放、《黑神话:悟空》为山西文旅业带来的巨大流量等,都成为课堂上学生理解新时代山西转型发展和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支点。

  “备课是教师站上讲台的底气。从承担思政课教学任务的第一天起,‘深度备课’就成为我对自己的要求。”张淑鸿说。

  在她看来,在备课中只关注教学内容是远远不够的。只有深入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惑,才能找到教学内容与学生需求的接口,从而避免教师自说自话,实现对学生需求的精准契合。

  了解学生,是从与自身的对比开始的。

  “都说当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其实我们这一代人也和网络接触密切。”和青春时代的自己对比,张淑鸿发现今天的“00后”更自信。“我们的自信是经过反思的,他们的自信是天然的,视文化传承为使命。”

  面对这群更加自信的学生,张淑鸿的课堂不再去简单强调“要自信”或解释“为什么要自信”,她把更多精力花在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上。

  例如,在讲民生问题探讨我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时,学生会问她“全民免费医疗在我国是否可行,什么时候才能实现”。“这个问题很尖锐,但我不能逃避。思政课教师越逃避,学生的心理活动会越复杂。”张淑鸿援引数据、案例,有理有据地向学生解释为什么在民生保障过程中既要坚持尽力而为又要做到量力而行,有效化解了学生的困惑。

  了解学生,需要行之有效的方法。

  该校没有思政相关专业,思政课教师仅在公共课上与学生交流,对学生的了解是有限的。为此,张淑鸿会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的每个专题内容授课前,向学生发放以开放题为主的电子问卷,从问卷中发现学生的认知疏漏和思想误区并及时引导。

  例如,讲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就一定会涉及“新型举国体制”的概念。通过问卷,张淑鸿发现学生对“新型举国体制”的理解停留在“国家队”攻克了哪些技术难关等案例层面,于是在授课过程中着重讲解了“新型举国体制”的核心内涵,并进一步把学生的认知引导到深入理解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上。

  了解学生,会带来教学技巧的优化。

  宣讲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时,张淑鸿敏锐地发现,如果强调“这个内容与大家的考研、考公关系非常密切”,学生的注意力明显会更集中。她并没有简单地把学生的这种表现归结为功利,而是理解学生的升学、就业压力,并通过挖掘课堂内容与升学、就业的联系,让更多学生能更深入、持久地融入课堂。

  “张老师不是简单阐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容,她会结合实际案例,让我们理解理论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张老师不仅能准确讲解知识点,还分享了很多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让我们的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合学生“口味”的课堂,自然收获学生的好评。

  “我要继续讲述中国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越之处,让学生的思想多一些坚定、少一些困惑。”回望从教的初衷,张淑鸿的脚步更加坚定。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大思政 09张淑鸿:深度备课首先“备学生” 本报记者 刘亦凡 苏峰2024-12-10 2 2024年12月10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