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2-06 星期五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教育集团
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越文化课程

  “东南山水越为最,越地风光剡领先”。嵊州古称“剡”,简称“越”,今属浙江省绍兴市。嵊州市城北小学教育集团地处剡中,地理位置优越,校园环境优美,文化气息浓郁,周边有艇湖塔、森林公园“雪夜访戴”的景观,“雕圣”戴逵晚年隐居地戴望村,二戴公园以及越剧艺校等适合学生研学的教育资源。近年来,嵊州市政府部门高度重视根雕、越剧等民间工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创新,通过政策支持、资金投入、教育培训等多种手段,积极保护和弘扬当地的优秀传统文化,为学校提供全新的教育平台。

  借助这一独特的地域与契机,城北小学找到一个富有创意的小切口——越文化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学校充分挖掘剡中文化的悠久历史和浓厚底蕴,紧密结合学校自身的文化特色,从三个学习环境的打造、学习课程开发设计与学习方式的变革三个方面寻求变革的策略,积极展开课程的探索。

  学校梳理周边的越文化,从这几个方面寻找到学习场:越地名士、越地曲艺、越地美食、越地风光、越地民间故事、越地方言儿歌……通过拓展学习圈,让课程更广泛地融入本土文化元素,丰富学生的教育体验。通过与市文化机构、企业、社区等合作,将本土文化直接融入到学生的研学实践活动中,让他们在实践中学习和成长,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目前,学校与越剧小镇、越剧艺术学校、嵊州文创主题馆等单位达成协议,成为学校的校外研学基地。每年春秋游,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观越剧博物馆或参与传统艺术工作坊活动,让他们在亲身体验中理解越剧、根雕等越文化的深厚底蕴。

  充分用好本土“越”文化资源,需要提升教师的课程设计能力,学校借助原有的“名师领办”研修机制,三维联动,分层打开不同学科名师的研修圈,构建开发、共享的教师研修平台。

  第一层,构建学科内名师领办共同体联盟。让同一学科、不同学段的教师共同找寻学科与越文化的连接点,把越地传统风俗、越地民间故事等元素融入到本土文化课程的开发中,确保课程内容不仅反映本土文化的精髓,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生活,更好地与周围的世界发生联系。

  第二层,构建跨学科名师领办共同体联盟。学校借助不同学科名师的力量,组织不同学科名师成立“多学科共同体联盟”,不同学科教师针对同一研学主题,不同学科的教学思维得到碰撞,以思维合力推动学习设计。

  第三层,利用区域资源,与校外领域专家结成共同体联盟。指向学科融合的主题学习设计任务与载体是关键,教师内部的多元链接常常会让学科知识得到提炼,但是基于真实情境下的问题解决,需要相关领域的研究专家结成共同体联盟,以专业的解决问题的思维,让学科知识真正运转起来。比如“走进雕刻时光”课程,设计“剡中访戴”主题课程,通过追寻雪夜访戴的故事,拜访本市的根雕大师,学习根雕技艺,调查嵊州市根雕产业;在越剧艺校专业的戏曲教师的指导下创编一出《雪夜访戴》戏剧,在真实的活动中让优秀的剡中文化在学生心中“活”起来。

  城北小学是绍兴市项目化基地学校,本身在项目化学习探索方面有一定的基础。一部分教师已经具备了“以终为始”的项目思维。因此,基于项目化学习设计理念,学校积极开展越文化项目活动。如学生研学活动中发现嵊州本土民间故事流失问题,设计“拯救嵊州民间故事”为驱动任务、以本土文化保护为主题的项目,让学生调查本地即将消失的民间故事,通过询问、查阅资料等方式,搜集本地民间故事。这样的行动,赋予学习意义感。借助这样的项目化方式,极大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行动力。

  学校还设计了不同的项目任务,开展不同的学习实践,如探究型任务:戴望村是怎么来的?设计型任务:2025年,在书圣归隐地——金庭观,设计一场书法朝圣节;制作型任务:寻美嵊州山水风光,举办一次纸塑展;鉴赏型任务:结合嵊州辉白茶叶,创编舞蹈“茶韵”;展示型任务:探寻“舌尖上的家乡美食”。

  在这些项目活动中,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还要求他们与社区成员交流,从而增强他们的社会实践能力和责任感。通过项目化学习,学生能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本土文化,同时也能积极思考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作出贡献。

  通过有效地借助剡中这一本土文化,城北小学构建起既有深度又有广度的越文化课程,不仅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还为他们提供了一个理解和尊重多元文化的学习场域。

  (徐铝萍)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视窗 08构建富有生命力的越文化课程 徐铝萍2024-12-06 浙江省嵊州市城北小学教育集团 2 2024年12月06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