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川菜标准化实践教学
|
|
|
人的全面发展离不开体力、智力、才能、志趣以及道德品质等多方面的发展,实践育人是高校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全面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能力,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帮助学生从课堂到社会、从学子到人才、从小我到大我实现全方位成长和蜕变的坚实保障。 四川旅游学院牢牢坚持“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以服务和引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宗旨,全面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拔尖人才。校训“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要求广大师生多读有字之书和无字之书,干中学、学中干,学以致用、知行合一。长期以来,学校致力于实践育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和保障体系三个方面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系统构建起育人目标“价值引领与能力素养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应用创新相结合”“个性发展与团队协作相结合”三结合,“基础实践训练基本技能”“专业实践夯实专业技能”“社会实践强化应用技能”“创新创业实践提高综合创新能力”四聚能,“制度、组织、课程、平台、师资”五保障育人体系,培养了一大批有理想、敢担当、真才干的优秀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深度融合。 构建思政引领、能力渐进、全面发展的育人体系 科学合理且具前瞻性的顶层设计在学校立德树人和事业发展中起着关键引领作用。实践育人主要包含思政实践、专业实践、综合实践、创新实践、社会实践等环节。学习环境与方式充分体现课堂内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的融合发展。针对各年级学生阶段化特征与个性化需求,构建政府部门、学校、企业、社会多方协同的育人新形态。 学校坚持“大思政”“大实践”育人理念,紧密围绕“强旅报国”使命担当,从时间轴和空间轴两个维度,系统打造以思政实践为根本、专业实践为基础、社会实践为增益、创新创业实践为补充、社团实践为助力的育人体系,将实践与理论紧密相连,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课内和课外紧密衔接,实现价值塑造、能力培养、知识传授“三位一体”同向同行融合发展的育人模式。在实践育人逻辑层面,通识与专业基础实践训练基本技能与素养,专业实践课程夯实基本技能与素养,社团与社会实践强化实践应用能力与素养,创新创业提高应用创新能力与综合素养,鲜明突出“思政”总体引领,系列实践环节贯通联动,学生能力与素养在实践训练中螺旋递进、持续提升,最终实现大学生的全方位进步。学校坚持将修齐治平、厚德载物、坚毅笃行、精专创新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旅游、饮食、体育学科文化及校园文化厚植于每一堂课、每一项实践、每一个活动,实现课程思政全覆盖、实践育人全方位,全面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求真学问、练真本领,知行合一、做实干家。 打造思政与能力素养融合发展的实践平台与载体 在应用型本科教育创新发展的征程中,学校勇立潮头,充分挖掘产教融合潜力和优势,紧紧牵住“政行企校社会”协同育人这一“牛鼻子”。在教学实验室、实训室、工程中心的基础上,利用优势特色,整合资源,建设四川红色文化教育学院、四川红色文化数字博物馆、中餐繁荣计划基地、AAA级旅游景区——休闲美食文化园,以及川菜人工智能重点实验室、文旅融合发展研究中心、四川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四川省文旅数智制造基地、2011川藏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协同创新中心、中华饮食文化学院、火锅产业协同创新联合实验室等高水平实践教学基地,与相关企事业单位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00余个,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实验、实习、实训、毕业论文(设计)、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大学生竞赛等重要教学与实践活动均依托于此顺利开展。 为切实提升育人成效,学校系统规划并打造出一系列思政与专业融合的特色育人载体。学校“3311”思政实践教学模式包含集体验式教学、平台情境式教学、课程特色化教学、网络延展式教学于一体的立体化实践教学模式。“3311”中第一个“3”是指法治与廉洁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红色文旅教育基地三类教育基地,第二个“3”是指马列主义宣传月、“知行杯”实践成果展、青年红色逐梦之旅三大载体,第一个“1”即一个社团——弘思学社,第二个“1”即“一课一品”。结合大学生6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和实践旨向,学校形成了“一课一品牌”的思政课特色实践教学体系。 从思想引领层面开展的马列主义宣传月,到展示实践成果的“知行杯”实践成果展;从传承红色基因的青年红色逐梦之旅,到引导学生深入基层服务的“返家乡”活动;从丰富多彩的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青春志愿·爱在社区”系列社区志愿服务活动、“逐梦计划”岗位实习实践,到各级各类学科与创新竞赛活动,如“科创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寻康杯”四川省大学生健康管理情景模拟沙盘对抗大赛、四川省小智玩家旅游人才技能大赛及企业委托校企共赛项目等,有力形成国家—省级—校级—院级四级联动的育人载体与平台。学校通过校内外结合、课内外结合、学用结合的模式,实现学以致用、知行合一的育人效果,构建起满足学生多元化发展需求的平台载体育人新范式。 强化协同育人组织保障效能与机制保障力度 实践育人内容丰富,主体多元,主题多样,空间多维,协同实践育人制度及其组织保障机制至关重要。学校积极构建这一体系,营造开放、包容、互动的教育生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与实践创新能力提升。 党建引领、制度护航协同育人。学校成立由主要领导牵头的实践育人领导小组,负责统筹规划、决策部署以及监督检查。通过构建“多部门联动、跨部门协同、多主体参与”的模式,建立学校—学院—教研室三层级上下贯通育人组织体系,形成教务处、学工部、校团委等多部门协同融通的管理机制,实行“定期性研究部署—常态性督导协调—周期性总结评价—持久性激励改进”运行机制,制定各方面各层级育人主体责任清单,明确各主体职能,细化实践育人目标和内容,确保各实践育人项目项项有落实、件件有成效。 学校长期坚持在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赢得好的发展,坚持从产业端掌握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以此牵引抓好全过程育人。学校专门成立产教融合处与产教融合领导小组,专项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着力在共办专业、共育学生、共编教材、共抓就业、共聘师资、共建平台、共做科研、共创品牌“八共”机制上创新,统筹推进整体转型与教育综合改革,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健全多元化办学体制,提高本科教育水平。 “双师”打造,资源盘活全方位保障实践育人成效。在师资队伍上,学校加强实践指导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企业导师、聘请行业专家、培养“双师型”教师,打造专兼结合的实践育人教学团队,有理论高度、有应用深度、有融合创新效度,满足科技创新、产业变革时代背景下能引领时代发展的大学生培养的需求。在经费与资源保障上,设立专项经费,积极争取多方资金支持,整合校内外资源。同时,监督机制与激励机制并驾齐驱,对工作进行动态检查评估,依据反馈结果调整优化,对表现突出者给予表彰奖励,作为教职工职级晋升的重要依据,激励其在协同育人中积极作为。学校召开各类会议监督评估实践育人工作,党委育人工作办公室与教务处等部门定期开展常态化督导,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交流、会议通报等形式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相应措施。通过这些举措,形成“上下贯通、内外联通、部门联动、持续改进”的协同育人工作新格局,让学生在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作贡献,极大提高实践育人总体成效。 以“大思政”“大实践”育人观为引领,四川旅游学院师生秉持强旅之心,胸怀报国之志。从课程设置的科学性规划、实践环节的有序衔接,到打造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平台,再到评价机制的全面构建,环环相扣、紧密相连。通过这些举措,学校切实提升实践育人工作的综合能力,成功培育出一批批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兼具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源源不断地为社会输送“川旅力量”。 (李进军 熊双丽 郭改玲 李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