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巫洪亮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一书研究的对象是“十七年文学”时期诗歌的副文本。副文本,是指正文本之外所有的附属性、补充性文本,正如作者在书中所解释,就中国当代诗歌这一文体而言,副文本包括中国当代出版的新诗选集的版权页、内容提要、序跋、编辑说明、题词、封面与插图,当时的批评与文学广告,各级诗刊和诗报的广告封面、图像、发刊词、编后记、编者按、引语,以及与正文本相关联的私人信函与日记、访谈录或诗讯等。 关于副文本与正文本的关系,可以打一个形象的比方:如果说整个文本系统宛如一座明清时期的深宅大院,正文本就是居于最中心位置、宽敞明亮、气势堂皇的一排主屋建筑,而副文本则是由主屋的偏门而出,在曲径通幽之处所见到的亭台楼阁、假山流水。前者巍峨庄严,但终显得有点儿单调;而后者犹如一个后花园,亭台楼阁掩映于树影婆娑,假山流水回旋着鸟声啼啭,倘若徜徉其中,定能感受到这一片风景的无限魅力。如果要完全地了解一个作家的思想、一部作品的内涵,仅仅进入正文本是不够的,就如同我们只是在这座建筑的主屋中逡巡不前而没有踏入后花园中参观一样。例如我们在阅读鲁迅文学作品的正文本(杂文、小说等)时,所感知到的往往是一个严肃崇高、“横眉冷对千夫指”的“战斗者”鲁迅形象;但如果进入副文本《两地书》,读到鲁迅对许广平的昵称的时候,那种刻板固化的印象是不是在顷刻间瓦解了呢? 《中国当代诗歌副文本研究》搜罗整理出了许多第一手的当代诗歌副文本材料。作者克服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和阻碍,“经过多年在发黄、变脆的书刊里爬梳剔抉”,“钩沉庞杂的诗歌副文本资料”。本书的附录内容就是这一努力的成果之一,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在搜集到的副文本史料基础上,本书力图挖掘发现隐藏在这些副文本背后的“风景”。整部著作犹如一部清晰详细的景区导览图,引导读者进入到副文本中最迷人的核心风景区,去观赏在正文本中无法看到的一道道旖旎风光。特别是作家的书信副文本,一般而言,作家的书信、日记、回忆录等都是具有较高价值的副文本材料,因为其中包含了作家的创作理念、心路历程乃至最隐秘的精神心理活动,它们的存在,极大地拓展丰富了文学正文本的研究空间。 本书分为五章,分别从“当代诗集序跋研究”“当代诗集广告研究”“当代诗刊副文本研究”“当代诗歌与图像关联研究”“当代诗人的日记、书信和自传”等方面来展开诗歌副文本研究。其中,著作的第五章《当代诗人日记、书信、自传研究——以郭小川为个案》,通过副文本来探讨其给读者带来的不一样的诗人郭小川形象。长期以来,我们对于郭小川的理解往往建立在其诗歌正文本上面,例如读者耳熟能详的《投入火热的斗争》《致青年公民》《乡村大道》《甘蔗林——青纱帐》《向困难进军》《昆仑行》等诗歌,反映歌唱的是新中国的生活,树立的是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表现的是革命者昂扬向上的战斗精神;在这些诗歌里,“我”经常是以一个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形象而出现的,这个战士形象其实也是诗人自己的形象写照。但近年来随着《郭小川全集》的出版,诗人的书信、日记、学习笔记等副文本材料浮出水面,在这些副文本中,我们看到了一个不一样的郭小川形象侧面。如在郭小川写给妻子杜惠的情书中,他向妻子表达了炽热的思念之情。我们在书信副文本中发现一个纯真、热烈、富有青春激情的郭小川形象,它与诗歌所建构起来的郭小川形象迥然不同,但两者形成一种互补关系,一个感性与理性、优美与崇高、阳刚与阴柔等特质兼备的真实的郭小川形象就出现在读者面前,而这正是副文本所带来的接受效果。 此外,在该著第四章中,作者为读者展示了大量鲜为人知的图像文献副文本,包括连环画、剪纸、木刻、漫画等民众喜闻乐见的民间艺术形式,这些生动活泼、形式各样的副文本,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本身就是珍贵的第一手文献史料,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和审美价值,并通过“诗画互文”的方式,形象直观地阐释正文本内涵,有助于促进当代诗歌在广大民众之中的接受与传播。 (作者系绍兴文理学院鲁迅人文学院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