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8 星期四
长春工程学院
坚守特色 坚持改革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2024年5月,吉林省高校新质生产力研究联盟成立大会暨加快形成吉林新质生产力学术研讨会在长春顺利召开,来自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行企等多方代表,为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凝聚共识与力量。经大会选举,长春工程学院担任吉林省高校新质生产力研究联盟首届理事长单位。

  长春工程学院党委书记陈权说:“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的主阵地,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和责无旁贷的使命。面对新使命,学校将和联盟成员秉承互联互通、互学互鉴、共建共享理念,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形式,畅通教育、科技、人才、企业的良性循环,为吉林省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作出新贡献。”

  纵览学校的办学历程,建校73年来,学校始终坚持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坚守特色,坚持改革,着力在“应用”上下功夫,在“特色”上下功夫,在“高质量”上下功夫,主动对接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全力提升办学层次,向着创建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奋力前行。

  应用为要

  能力本位

  长春工程学院是由长春建筑高等专科学校、长春工业高等专科学校和长春水利电力高等专科学校3所国家示范性高等工程专科学校于2000年合并组建而成,“三者合一”,学校就此开启了整体推进、转型升级、全面提升的奋斗新征程。

  踏上新征程,学校坚守“工程报国”初心,传承水利水电、土木建筑特色,坚持“行业性、地方性、应用型”办学定位,践行“以人为本、应用为要”的办学理念,以服务国家水电建设等基础工业行业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为己任,致力于培养“理论基础够用、区域建设能用、行业发展适用、工程一线好用”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努力建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国内一流应用型大学。

  如今,学校已发展为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和“新工科”综合改革类项目实施高校、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应用型大学A类高校。2011年,学校成为“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高校,获批建筑与土木工程、水利工程2个工程硕士专业学位领域;2023年度增列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

  坚守特色

  坚持改革

  一路走来,学校始终保持着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精神品格和蓬勃朝气。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对人才需求的转变,学校主动作为,坚守特色,坚持改革,以特色学科建设、特色科研服务、特色人才培养助力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一)特色学科建设,铸就鲜明优势

  学校是目前吉林省内仅有的一所工程类应用型本科院校,核心竞争力强,学科特色鲜明。学校现有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6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9个、吉林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通过工程教育认证(专业评估)专业13个,重点学科、一流专业、认证专业数量均居吉林省应用型本科院校前列。

  近年来,学校主动对接国家战略和吉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按照“对接战略、分类建设、做强特色、交叉融合”发展策略,以学科建设为引擎激发育人新潜能,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引育师资聚动能,以科技创新为驱动服务地方提效能,以信息技术为载体融合发展赋新能,深入实施“1235”行动计划。其中,“1”是指1个目标,即获批博士学位授予单位;“2”是指两个高峰,即重点建设能源动力、土木水利2个高峰学科群;“3”是指3个层次,即分类分层建设“高峰学科、高原学科、平原学科”;“5”是指5个工程,即重点实施“学科攀登工程、教育创新工程、人才集聚工程、科研提升工程、服务赋能工程”。“1235”行动计划构建了特色鲜明、布局合理、协调共生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

  为支撑服务吉林省水利事业高质量发展、建筑行业绿色转型发展和新能源产业快速发展,学校依托自身优势,申请并获批能源动力和土木水利2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其中,能源动力授权点主要依托电气工程、机械工程2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和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能源与动力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优势,与已布点高校差异化发展,设置电气工程、动力工程、清洁能源技术3个专业学位领域,在智能配电、生物质能清洁利用、风力发电机组及其控制等研究方向特色鲜明,与区域行业需求吻合。土木水利授权点为学校“服务国家特殊需求人才培养项目”对应的专业学位类别,主要依托水利工程、土木工程、工程与环境安全3个吉林省特色高水平学科和土木工程、水利水电工程、给排水科学与工程3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优势,与已布点院校差异化发展,设置水利工程、农田水土工程、土木工程3个专业学位领域,在寒区水工结构、水环境治理、农田灌溉技术与管理、装配式建筑技术等研究方向特色鲜明,与区域行业需求吻合。

  特色学科建设既赋予长春工程学院鲜明特质,又为学校打造鲜明优势提供了广阔空间和强力支撑,填补了吉林省水利工程领域研究生教育空白。

  (二)特色科研服务,践行使命担当

  长春工程学院以科技创新服务社会,既是初心与使命,也是检验知识、创新知识、转化知识成果的必由之路。

  学校积极响应吉林省发展战略和规划部署,充分发挥特色学科优势,重点服务水利、建筑、能源行业,成为培养高级应用型工程技术人才的重要基地、创新工程科技的重要平台、服务行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学校以实绩践行使命担当,从自主研发“星星哨水电站水轮发电机组”到深度参与白城市镇赉县白沙滩灌区、哈达山水利枢纽等水利工程建设,从自主设计长春标志性建筑“工人文化宫”到运用BIM技术设计长春数字城市标杆项目“这有山”,充分彰显“长工程人”的服务精神。近5年,学校在盐碱地治理及农田精准灌溉、多微网协调控制、预制装配式结构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创造经济效益近10亿元。

  近年来,学校共获省部级及以上奖励113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合作)。目前,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平台26个,是吉林省内仅有的一所有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的应用型本科院校。近5年,新增国家项目8项、省部级项目362项、横向项目434项;获吉林省科学技术奖33项;授权发明专利131件。

  (三)特色人才培养,彰显质量内涵

  学校遵循“让工程教育回归工程”和OBE教育理念,坚持互利共赢、使命共担,构建富有时代特征、行业特色、学校特质的“两面向、三融合、五共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政府部门政策激励下,学校与中国建筑、吉电股份等企业开展技术共研、项目共担、成果共享,充分激发企业育人的主动性。校企通过共开课程、共建团队、共设基地、共编教材、共解难题,以“专业+人工智能”赋能改造传统专业。学校开设的中建卓越、爱迪尔珠宝等定制班,办学成效显著。遵循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以实际问题为依托,校企共同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学生科研创新热情被激发。建校以来,学校共为国家培养16万余名工程技术人才,涌现出一大批杰出校友。近5年,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等国家竞赛中获奖240项。2023年7月,学校推荐的项目“应用型高等工程教育‘两面向、三融合、五共同’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育特色人才,先育特色师资。学校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现有国家及省部级人才称号获得者84人次、教科研团队22个,其中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人、教育部门新世纪优秀人才1人、国家“青年人才托举工程”1人、吉林省“长白山人才工程”3人,获全国宝钢优秀教师奖22人,有高级职称教师518名,有博士学位教师295名。

  “五大工程”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在特色学科建设、特色科研服务、特色人才培养的三轮驱动下,学校实施“五大工程”建设,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行稳致远。

  实施“学科攀登工程”。精准把握新时代学科发展方向,制定实施学科专业建设优化调整改革方案,着力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扎实推进“高峰学科攀登、高原学科提质、平原学科培育、新兴交叉学科突破”等项目实施。

  实施“教育创新工程”。建构“普及化背景、信息化条件、智能化趋势”下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打造“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服务社会”“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特区。围绕典型工程技术人才的能力需求,构建形成以创新为导向的研究生培养体系。

  实施“人才集聚工程”。创新人才引育模式,深入实施“25245人才计划”,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设立“明德学者”人才计划专项资金1亿元,计划在10年内引育学科领军人才20名、学术带头人50名、学术骨干200名、硕士生导师400名,聘请企业指导教师500名。组建新兴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培育并建成2个国家创新团队、10个省部级创新团队,打造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实践创新能力强的“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

  实施“科研提升工程”。瞄准行业前沿和未来技术需求,建强人工智能技术、先进装备制造、碳中和技术与工程、生态修复技术与工程等。以工程技术问题为导向集聚科研队伍,承接企业横向研发项目,突出产业技术研究院的集聚效应。

  实施“服务赋能工程”。紧盯吉林省水利事业、建筑行业、新能源产业的重大需求,完善“需求对接—应用研究—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一体化管理服务体系,为现代化吉林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使命呼唤担当,使命引领未来。新时代新征程,长春工程学院必将谱写学校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张志杰 赵静 王一淳 孙紫桐)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08坚守特色 坚持改革 推动学校高质量发展 张志杰 赵静 王一淳 孙紫桐2024-11-28 长春工程学院 2 2024年11月28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