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星期二
青岛理工大学
社区劳动课堂:数智技术赋能劳动教育

  数智技术已经成为推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转型的关键因素,深度渗透到各个行业,对大学的教学管理方式也产生了许多影响。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对培养学生的劳动态度、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具有重要作用。因此,智能时代,高校大学生参与社区治理,通过社区劳动实践融入社会、服务社会,对培育新时代大学生所需要的劳动素质,激发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力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青岛理工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深挖学科特色,发挥师生专业优势,链接专业资源,打造“社区劳动课堂”,从校内外两个层面着手,涵盖社区助老服务、亲职教育、社区共建与资源整合服务等多个领域,实现学校教育与社区互动的有机融合。通过这种方式为学生们提供丰富的劳动教育经验,建立全面、连续且切实可行的高校劳动教育课程框架,引导青年学生在“社区劳动课堂”中磨炼意志、提升技能。

  打造“数智+”新模式,建立智能化劳育矩阵

  利用数智技术使得高校劳动教育突破课堂等现实场景走向数字化,营造虚拟并融、线上线下交互的劳动空间。引入数智资源,设计个性化的课堂内容和教学计划,开展“双线融合”教育,通过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兴趣,智能推荐适合他们的劳动项目和学习资源。在“社区劳动课堂”中融入虚拟现实等技术,让学生在模拟或真实的社区环境中进行劳动实践,使用智能APP等辅助工具用来记录劳动过程和成果等,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实效性。

  建立社区实践基地,不断推动社区实践活动内涵化、规范化、常态化、长效化发展。搭建“点单+派单”志愿服务平台,社区工作人员在平台上“点单”,学院根据社区需求“派单”,学生志愿者实时“接单”,实现精准、快捷地满足社区需求,通过后台大数据分析与诊断,检测评价反馈,及时调整劳动实践内容,实现劳育的可视化、具象化,提升劳动教育的效能感。

  实施“青辰+”计划,搭建青年学生展示风采舞台

  学院精心挖掘每个学科的独特性,与社区服务紧密结合,通过“社会工作实务”等课程,开展“智慧父母,幸福人生”“承社区治理,助共治共建”等活动,实现课堂学习与社区服务相辅相成、互利互促。按照老年人、青少年、儿童、家庭、社区治理等研究方向组建专业师生团队,引导大学生将专业理论融入社区服务、社区治理中。已组织1365人次大学生志愿者前往青岛市山里社区、南岛社区等26个社区,受益人群近万人次。

  学院依托“社区劳动课堂”,参与社区“微公益”项目、承接社区“微治理”项目,展现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专业能力。围绕社区老年人开展“青辰助老”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现实辨识小组”和照护课堂,提升社区老人的生活质量;围绕社区青少年和儿童打造“青辰童伴”志愿服务项目,助力儿童健康成长;围绕空间共享、家园共治、情感共系等方面,打造“青辰微治理和环境护卫队”志愿服务项目,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和水平。社区服务实践经验被《齐鲁晚报》等多家媒体报道。

  整合“多维”教育资源,构建良性循环劳育生态

  学院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校园美化、文化建设等多维度同时发力,建立校内校外协同机制,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劳动教育,构建良性循环的劳动教育生态圈。依托主题党日、主题团日活动,深入挖掘历届校友及教职工中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的典型人物和故事,融入学生培养过程,强化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意识;成立新雷锋志愿服务队,开展校内外环境美化、社区治理、慰问帮扶、心理疏导等志愿服务;举办“劳模精神进校园”等劳动教育系列文化活动,启发学生向劳动模范、先进典型看齐,激发学生的内生动力。

  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将继续完善智能化劳动矩阵,利用数智技术赋能,实现劳动教育内容与学生需求的精准匹配,提升教育成效的可视化。推进“社区劳动课堂”新范式,通过“定制”式合作,开展融合学院特色与社区风格的品牌活动,在沉浸式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树立劳动观念、增强劳动能力,提高劳动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本文系青岛理工大学2024年本科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人工智能背景下基于DCNN-SVM模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与预警系统研究”[项目编号:F2024-113]和国家教育部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发展中心[浙江树人学院]2024年度专项研究课题“人工智能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预警系统的构建路径研究”[项目编号:ZSSZ202412]阶段性成果)

  (徐卫晓 郭印 刘明强)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社区劳动课堂:数智技术赋能劳动教育 徐卫晓 郭印 刘明强2024-11-26 青岛理工大学 2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