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1-26 星期二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法治人才

  实践性是法治人才培养的基础性要求。以实践丰富认知,以实践提升能力,才能够形成完善的知识储备和强大的行动能力,更好地提升把握和运用法治客观规律的本领。基于此,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以下简称“学院”)在坚持思想引领、学以致用、开放协同的基础上,以实务技能培养为导向创新法律教学,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切实把实践能力养成纳入人才培养各方面和全过程。

  深化产教融合,加强学生实务技能培养

  产教融合作为教育与产业结合的重要形式,有利于教育资源和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与高效利用,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实践基地、实验设备、岗位实习等资源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企业可借助学校的科研力量、人才资源、创新动力等优势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学院积极探索如何更好地实现教育与产业的深度融合,以建成高标准的实践合作平台、高品质的成果孵化平台、高水平的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拓展实践基地。学院与江阴市司法部门共建教学科研实践基地,共同促进法治人才培养,共同推进实习实践教学,共同开展法治理论和实践研究;与重庆市司法部门共建协同育人基地,以强化理论与实务的双向互动,为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与家庭和谐贡献智慧和力量;与深圳市前海合作区司法部门共建教学实习基地,密切传统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之间的联系,让学生们能从课本中走向司法现实中,细致了解法院审判全过程;携手医事法教研学团队前往渝北区人民医院共话党建引领、共建教学实践,加强对医院的党建工作体系、人才队伍建设、公共法律服务的认识,为学生实习与医院公共法律服务有机结合奠定基础。

  加强项目合作。学院与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进行合作交流,通过两方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推动在知识产权法学领域的进一步合作,为法学人才培养和知识产权司法服务的提升作出更多贡献;与北京市炜衡(福州)律师事务所签订“共建民商法学科提升项目”合作协议,希望双方能在共同进行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以及学生实习、就业等方面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组织与重庆市医疗保障部门签署战略合作协议,通过实施人才培养、课题研究、互派交流、干部培训等一揽子项目,在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完善医保领域立法、培养高素质卫生健康法治人才等重点领域实现深度合作。

  强化理实融合,促进学生实务技能培养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有利于夯实学生的理论基础、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也有利于增长学生的见识和胆识,以及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院合理采用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并重的教学方法,在具体实践中不断锤炼人才的实务技能和专业素质。

  注重岗位实习。学院高端法治人才联合培养项目(知识产权法实务方向)学生前往重庆市司法部门开启实习之旅,学习丰富的法律实务知识和技能;到重庆两江新区(自由贸易试验区)司法部门开展实习法官助理实务训练;前往广东盛唐(龙岗)律师事务所的实习之旅,开启了他们法律职业生涯的初步探索,充分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为律所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将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服务水平,为未来的职业规划打下基础;到深圳市、日照市东港区司法部门开启为期十周的实习生活,贴切体验法官和法官助理的工作日常,逐步将理论与实践结合,为今后的学业与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强调实践活动。学院联合沙坪坝区多个部门在山洞小学等单位以趣味知识竞赛的形式开展“携手相伴 守护未来”法治宣传进校园活动,增强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素养,提升未成年人的自我保护意识、预防校园欺凌行为;组织学生参加“信实杯”全国大学生模拟法庭辩论赛、全国民商事模拟法庭竞赛、“国际模拟法庭训赛成长营”书状格式规范训练赛与法律文献翻译友谊赛、“天伦杯”全国政法院校辩论赛等,通过模拟法庭、竞赛等形式,打破法学教育与司法实践之间的壁垒,为法学生提供课堂之外的学习实践平台,提升法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到两江中学举办“欲食天下鲜,安全记心间”活动,通过主题宣讲、情景剧演绎和知识竞赛等形式,提高学生们对食品安全问题的警觉。学院围绕“学宪用宪,宪法在身边”主题开展“学宪用宪知识竞赛”,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开展“三行宪法”活动,让学生在进行三行诗歌创作中潜移默化地增强法治意识、法治素养;开展校外“宪法进社区”活动,让学生通过法律志愿者宣讲宪法、发放宣传册、向居民讲解宪法相关知识以及组织群众进行法律知识问答等方式,推进宪法学习与法治精神的发展。

  (杜江涌)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2以实践为导向培养法治人才 杜江涌2024-11-26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 2 2024年11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