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教师是教育的第一资源,是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实施高质量教育的根本力量。教师教育是教育强国、文化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培养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多年来,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着重培养师范生的文化传承能力,目前已取得一定成效。 植根中华文明沃土,支撑文化强国建设 中国语言文学学科深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汉语言文学专业致力于培养未来语文教师的文化传承能力。教师教育需承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课程教学的任务,在教师教育的课程体系中,设立并不断加强培养能胜任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者的课程。从课程内容上看,应构建立足中国传统、面向世界文明的课程体系,涵盖古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现代汉语、中国现当代文学四个系列的基础课和专业课,再辅以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课程。同时,融入外国文学、世界历史等内容,培养师范生在全球视野下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胸襟和能力。从课程性质上看,需结合文化传承传统方法与现代教育学方法,设置学科概论、原典研读、史论课与作品课相配合的体系。现代学科建立有助于深化文化研究,但也使得文化研究被割裂。师范生文化传承能力的培养应结合现代学科教育的成果和文化传承的传统方式,在深化语言学、文学、历史学、哲学等基础学习的同时,通过研读综合性文化原典,提升师范生的文化涵养和底蕴,引导其掌握文化传承的基本原理、方法和途径。 聚焦汉语言文字本体,支撑未来课程教学 语言是文化的主要载体和传承工具。处理好道与技的关系,突出语言运用能力和语言文化的一体贯通。持续开展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教育。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相关法规政策,掌握语言文字国家标准,具备科学准确分析汉语的能力、在真实语境中使用汉语的能力,规范汉字书写能力。开展汉语汉字文化学教育,使师范生在汉语汉字运用实践中体悟文化、理解文化,不断提升其挖掘语言文字文化信息的能力、分析基于汉语类型特征的表达规律的能力、鉴评汉语言独特美学特征的能力,以及在具体历史条件下评析汉语文本的文化特征、文化精神的能力。 紧扣经典阅读阐释,支撑文化自信建立 典籍文献是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经典阅读则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途径和有效方法。经典诵读能力是师范生的必备能力,师范生在阅读经典时,应秉持学理逻辑与具身实践相结合,外求实验和内心体悟相结合,突出在历史现场和当代现实中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深入理解和衷心认同前提下建立文化自信,并具备在语文教学中有选择地还原该过程的能力。经典细读和诵读是经典阅读的两个重要方法。汉语言文学教育应培养师范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升其自主、协作及终身阅读能力。通过现代阐释学理论方法的传授和文本细读的海量实践,提升师范生自身的阅读水平和指导他人阅读经典的能力。诵读是文化传承的有效方式,师范生需在细读和阐释基础上,对文本的语言文字、情感审美、主观态度和价值观念等信息进行艺术化处理和呈现。 顺应技术发展潮流,支撑智慧文化传承 “数字人文”是指运用数字技术和数字工具对人文学科的研究进行分析、解读和阐释的一种新兴研究方向。它旨在通过数字化手段,更好地揭示和理解人类文化的历史、现状和未来,为人们提供更丰富、更深入的人文素养教育。它强调知识生产方式转型,推动构建面向未来的知识体系及方法,实践基于大数据的人文研究和基于网络基础设施的人文资源共享,探索面向青年学生的认知方式与路径。借助数字人文技术和方法,比如频率分析、“远读”、文本挖掘、社会网络分析等,培养师范生结合质性思维与量化思维的品质,提升其在大规模语言文学文本中科学地发现、分析及传授文化信息的能力。数字技术的发展,在赋能文化传播与教育教学的同时,也产生了知识的碎片化、浅表化等问题。师范生需具备辨别能力以及使用数字化平台传播文化的能力。 未来,盐城师范学院文学院将继续强化工作统筹,积极推动师范生培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有机融合,努力为建设教育强国和文化强国贡献力量。 (本文系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立项研究课题重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生中华文化传承能力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编号:2021JSJG089]阶段性成果) (陈国华 李尧 冯青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