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四川省以石化类专业为龙头的中等职业学校,成都石化工业学校2024年被评为四川省中等职业教育“三名工程”四星建设单位。在“精粹成器·化石为玉”办学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奔跑的状态、奋斗的姿态,全面深入推进学校“三名工程”建设工作。 从十个项目入手打造名学校。一是加强党的建设。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完善《成都石化工业学校章程》和党委会、校长办公会、“三重一大”和教职工代表大会议事决策机制,加强“两支队伍”建设,开创“四化大思政”模式,形成“精粹·融化”党建品牌。二是坚持立德树人。构建“3421+N”“三全育人”德育工作体系,建设德育资源库和学生多元化评价平台,打造法治文化和廉洁文化教育基地,建设课程思政示范课堂、课程思政在线课程和校外思政体验式教育基地。三是提升专业发展水平。健全学校专业建设机制,实行专业动态调整、升级和数字化改造;规范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和发布程序;深入开展“院校企”合作,促进中职、高职、企业协同育人无缝衔接。四是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积极推进产教融合,建设数控、化工、汽修等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中高职院校、企业联动,开发技能课程标准,编制生产性实训手册;升级数字化教学环境和技能教学资源库,引导学生树立环保理念,培养工匠精神;以精准服务地方为根本,开展各类订单式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五是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对接新技术、新工艺,实施“岗课赛证”一体化育人模式,不断优化教学管理制度,建设和培育在线精品课程,推进融通与融合一体化发展;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构建产教联盟共同体,培养“双师型”教师团队,推动课堂革命落地落实。六是提升师资队伍质量。学校形成多平台多维度分层分类“雁阵”教师队伍培养模式,多措并举促进各类教师实现快速成长,形成“名师引领、‘双师’主体、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七是提升校企合作质量。学校与26家优质企业共同打造校企合作平台,构建“1+X”校企合作模式;深化现代学徒制改革,共建“成都特恩数控”“校中厂”及“领克汽车成都工厂”“厂中校”,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实现校企共赢。八是提升学校治理水平。制定“一核心两保障”治理体系建设方案,构建以章程为核心和以制度、智慧校园为保障的“1+2”内部治理体系,实行专业科自主管理办法,构建智慧校园系统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九是提升信息化水平。通过建设“三名工程”项目和实训基地,学校在教师发展、教学创新和管理服务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校园网络实现全覆盖,所有教室都配备数字化设施,完善的数据治理体系促进教育教学改革。十是提升社会服务质量。学校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开展新型学徒制等技能培训;服务社区及中小学职业体验;引进德国双元制化工工艺员培训课程;建设“互联网+培训”平台,实现多元化技能人才培养。 名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打造专业集群。健全专业建设机制,建成数控技术应用和化学工艺两个名专业,辐射带动其他专业,打造专业集群。在数控技术应用方面,一是实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与企业共建“校中厂”,构建并运行“双向四定、产教互动”人才培养模式,加强校企“双元双带、全员轮岗”专业师资队伍建设,基本实现“产业+专业”双向赋能。二是实现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通过“校中厂”环境下的“双向四定、产教互动”模式,构建“工学融通 做产一体”课程体系与“项目引领 ‘双师’双学”教学模式及技能评价系统,一体化培养高素质产业人才。在化学工艺专业方面,对接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通过“院校企”合作、引进德国双元制化工工艺员培训课程,深入推进“三协同、三递进、三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工作导向、产学交替”课程体系改革,打造教学创新团队,建设“六位一体”的实训基地,专业社会服务能力不断增强,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铸就专业品牌。 打造绿色、数字化、信息化、人文化和共享型的化工名实训基地。以服务成都新材料产业功能区为导向,深化绿色化工建设理念,推行校企协同育人,全面考量实训基地环境影响、资源共享、安全管理等要素,促进“院校企”联动,提高基地装备水平、打造企业化实训场景,提升基地数字应用水平,拓展社会培训服务,打造具有特色的化工名实训基地。 近年来,学校先后获得中国化工教育协会理事单位、石化行业职业教育与培训全国示范性实训基地、全国职业教育管理创新学校、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国家化工技能鉴定实训基地、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川省教育工作先进集体、四川省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四川省依法治校示范校等多项荣誉。目前,“三名工程”建设顺利进入收官阶段,成都石化工业学校将以争创四川省“双优”中职学校为今后的奋斗目标。 (周川益 张昌波 罗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