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西华大学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不断健全研究生教育管理体系,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学位授权体系日益完善,人才培养质量深受社会认可,蹚出了一条省属高校研究生教育高质量发展之路。 本硕贯通 深化育人方式改革 推进本硕课程一体化建设。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等课程为试点,探索建立本硕连贯的教学体系以及一体化的考核机制,在第三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活动中荣获二等奖。依托国家级别线上一流课程“中华法文化的制度解读”,探索本硕共享线上课程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本硕共建教学团队,获得第三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 加强本硕导师协同育人。硕士生导师积极担任本科学科竞赛指导教师,本研组团参与科创活动成为常态,在2024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银奖2项、铜奖9项以及省赛金奖24项、银奖31项、铜奖39项。积极开展本硕贯通教育教学改革,获批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重大项目,2021年荣获的9项省级教学成果奖均由硕士生导师领衔。积极吸引本科生进导师科研团队,实现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与研究生培养环节的有效衔接,以第一作者身份在《自然》子刊发表论文的学生罗伟就得益于本科期间进入功能高分子材料绿色制备与循环利用研究团队。 资源融通 深化办学模式改革 建设高水平研究生实习实践基地。为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学校与四川交通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中电建水电开发集团有限公司等大型企业试点开展工程硕士校企联合培养,与四川新能源汽车创新中心有限公司联合申报的改革项目入选省级试点,学校获批四川省首批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培养改革试点单位,签约入驻粤港澳大湾区(佛山)先进制造业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东西协作培养卓越工程师。设立招生专项,在2025年招生目录中单列7项工程类专业学位卓越工程师招生指标。校企联合产出一批高质量教学案例,近两年,获批6个教育部门学位中心主题案例,10个主题案例入选中国专业学位教学案例中心案例库及专业学位教指委案例库。 推动校企资源融通。推动试点项目校企共建理事会,依托学校研究生院、联培单位研发部门分设秘书处办公室,统筹加强校企资源对接。坚持多学段资源投入,按照“1+2”方式安排,1年左右在学校完成课程学习,剩下时间在企业依托科研项目完成专业实践和学位答辩。强化校企导学思政,配强校企导师,依托联培单位设立德育导师,协同做好党团思政工作。开发一批校企联合课程,缩短联培学生从学校到企业的适应周期。改革成果认定,将行业(产业)导师排名首位、研究生排名第二的成果纳入认定范畴,明确学位答辩成果形式可包括学位论文或规定的实践成果。 守正创新 深化管理体制改革 坚守立德树人初心。强化导师育人能力,加大育人成效考核比重,与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共建“四有导师学院”数字化研修合作基地,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中国农业大学、西南石油大学、成都理工大学、中国科学院成都有机化学研究所等13所高校院所开展博士生联合培养。抓牢课程思政建设,2024年新增校级研究生质量工程项目110多项、“新华思政”平台上线课程20门。抓优协同育人基地,签约共建多个研究生导学思政基地,立项建设6个研究生辅导员工作室。学校1个研究生党支部获批四川省研究生样板党支部,1名学生获评第三批全国高校“百名优秀研究生党员标兵”。 持续筑牢学位质量“生命线”。健全学术道德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事前与事后、过程与结果、内部与外部”相结合的学位论文质量监管体系。注重学术道德教育,前置开展新生入学前的学术规范教育认证培训,入学后全覆盖开展学术道德教育宣讲。强化论文双盲评阅结果应用,送审结果与导师招生指标联动,论文抽检有不合格的直接实行“一票否决”。在省级论文抽检工作中,学校持续多年未出现“问题论文”。2023年,学校在全国省级学位论文质量监测交流研讨会上受到上级主管部门表扬并受邀作交流发言。2024年,学校省级硕士论文抽检“优良率”再创新高,达到82.26%。 大力推进分类培养改革。健全分类培养关键环节,修订2024版研究生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优化课程体系。分类评价研究生创新成果,修订研究生奖学金评审条件。分类管理硕士生导师,区分学术学位、专业学位硕士生导师资格条件。建立招生指标分类投放体系,开展人才培养成效分类评价,增量招生指标向优势特色学科、专业学位投放。开展研究生创新成果大赛,引导专业学位研究生关注论文外的其他实践成果产出,推动学术创新成果与实践创新成果各放异彩。 (本文系四川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贯通培养 东西协作 多元融通 校企导学’省属院校新时代卓越工程师培养实践”[项目编号:YJGXM24-B002]阶段性成果) (李秋实 邵永波 苏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