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我国制造业不断转型升级,对先进制造技术创新要求越来越高,对高水平机械制造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淮阴工学院自1958年开始培养机械类专业人才,2024年获批机械专业硕士学位点。目前,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设有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机器人工程、金属材料工程等本科专业,涵盖机械工程和材料科学与工程两个学科门类。近10年来,学院紧密对接国家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区域产业布局,聚焦汽车齿轮、尼曼蜗轮蜗杆、智能传动产品等特色传动装备产业,致力于培养厚品德、强基础、善实践、会创新的机械类复合应用型人才。 践行“三能融合”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校企深度合作,打造产教融合共同体,与江苏省金象传动设备股份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合作共建江苏省传动装备智能制造重点产业学院,校企共组实践教学团队,打造集理论教学、实习实训、科技研发、创新创业等于一体的工程能力培养平台,践行“基础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三能融合”的应用型人才三层次、立体化培养理念。依托产业学院,持续完善学校与企业、课内与课外、教学与科研、理论与实践等多重互动协同育人机制。建立适应行业发展趋势、与企业岗位需求紧密对接的课程体系。结合企业真实产品建设工程案例集,构建多课程联动的校企合作课程体系,实现教学内容和行业需求的有效对接。获批江苏省一流课程3门、在线开放课程5门和江苏省重点教材10部。与江苏双环齿轮有限公司等企业共建工程实践教学平台,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创新实验基地、校外实习实训基地和产学研基地17个。校企共建淮安市特钢及装备制造产业技术协同创新联盟,与江苏曜曜机械有限公司等共建省研究生工作站7个、研究生实践基地3个,获评江苏省产业教授4名。 重构“分层递进”的应用型人才教学体系 聚焦地方传动装备产业优势,以凸显传动装备智能制造技术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打造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特色品牌。基于“三能融合”的人才培养理念,构建“一条主线、三个层次、四个模块”的“分层递进”式工程实践教学体系。围绕学生工程能力提升,以完成一个完整企业工程项目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案、组织实施教学,由浅到深、由简单到综合,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相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达到工程能力的培养目标。机械工程学科连续入选“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江苏省重点建设学科,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入选国家级别一流本科专业并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2022年获批江苏省产教融合型品牌专业,2024年获批江苏省品牌专业三期建设项目,2022—2024年获评校友会中国七星级应用型专业,挺进世界知名应用型专业行列。 探索“项目驱动”的创新能力培养途径 以项目为抓手,围绕高端装备机械传动等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和科学研究。教师项目融合企业的实际需求,吸纳学生参与科研创新与实践训练活动,开辟了“兴趣小组—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竞赛—毕业设计(项目转化)”全程的“项目驱动”式应用型人才创新能力培养新途径,科研反哺教学,将产业前沿及典型案例引入课堂,将教师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与教学内容,实现了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教学与科研的同频共振,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目前,已获批江苏省传动装备智能设计与制造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教学科研平台7个,获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教学团队和科技创新团队各1个。学院每年有20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其中,“校园传书”项目在2018年“创青春”全国大学生创业大赛公益创业中获金奖,“原粮到家——争做现碾模式先行者”项目获2020年第十一届“挑战杯”江苏省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学生获批国家级别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6项、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1项;申报专利415件,授权发明专利64件、实用新型212件;获评江苏省优秀毕业设计项目17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优秀毕业设计团队5个。近5年,学院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机械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全国多个教学会议上作宣传推广。 (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规划专项课题“现代产业学院建设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质量提升研究”[项目编号:C/2023/01/29]和江苏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重点课题“应用型高校工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四双协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项目编号:JGKT24_B055]阶段性成果) (杨权权 陈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