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物保护事业日益重要的今天,如何培养既具备跨学科知识又拥有实践能力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人才,成为文物保护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历经十余年不懈探索,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紧跟时代步伐,依托地方丰富的文化遗产资源,开创了一条独具特色的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人才培养之路,为文物保护事业输送了一批批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创新“四三四”教学模式,打造智慧教学体系 为进一步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理念,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紧跟建筑行业数字化革命浪潮,创新性地提出了“智教、融学、共创,打造‘四三四’教学模式”。以“智教”为突破口,通过构建智慧教学环境、打造智慧教学队伍、创新智慧教学方法以及完善智能考评系统四个方面建立智慧教学体系。学院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教师的教学能力。以建筑信息模型技术为抓手,学院实现了精准施策与高效教学,投入资金2000余万元以增加硬件设备,并建设教学场地4000平方米,建设了“土木工程”等湖南省一流本科专业,打造了“施工组织与管理+BIM实训”“计算机效果图表现技法”等湖南省一流课程和精品在线课程,培育了十余名湖南省青年教师教学能手和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获得多次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课堂教学竞赛、湖南省普通高校教师信息化教学竞赛一等奖,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学院发挥地域优势,围绕摩崖石刻和湘南传统建筑智能测绘等方向的技术研发课题与工程实践项目,开辟了“融学”的人才培养路径,打造了基于OBE教育理念的专业与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分别与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湖南省鸿腾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和广州南方测绘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3个湖南省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基地,实行本科生校企“双导师制”,构建“学生自主体验、导师资源匹配”的生涯发展实践体系,有效地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通过“教与学融合、学与用融合、智与德融合”等三维度融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这一举措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更培养了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能力。学生获得全国高等学校大学生测绘技能大赛特等奖、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一等奖、全国高校BIM毕业设计创新大赛一等奖等各类国家、省级学科竞赛一等奖超过100项。 为进一步增强学生发展后劲,学院提出了“共创”的新目标,通过“教、研、赛、创”四方位驱动协同创新机制,鼓励学生早进实验室、早进科研团队,实施“探索研究+科普推广+社会服务”一体化学术提升计划,立项“基于GIS技术的永州古建筑保护研究”“国风智造—中式建筑建造专家”等国家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0余项,涵盖了历史建筑修缮、传统村落规划、文化遗产活化等多个领域,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学术视野,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营造了浓郁的学术氛围。“永州市古村落特色民居现状调查及保护研究”获得第十六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古村新生—传统村落振兴探索者”获得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铜奖,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中获得国赛铜奖2项、省奖40余项。学生毕业发展呈现出多元化、广泛化的特点。有20%的学生考入高校读研深造,选择就业的毕业生除了进入大型国有建筑企业及其下属公司从事一线工作,也有进入上海建为历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文物保护领域专精特新企业或测绘公司、设计院、工程咨询管理公司的古建部门从事不可移动文物勘察设计、修缮施工、运营监测、数字孪生等工作。 拓展校际合作渠道,优势互补共育特色人才 针对土建类专业出身的教师,在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领域的学术背景相对较弱、基础相对较薄的问题,学院依托地方丰富的不可移动文物资源,积极拓展与境内外一流高校的合作,与湖南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共同开设了两期中意联合系列工作营,来自米兰理工大学、欧洲设计学院、华中科技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湖南大学、深圳大学的专家学者和建筑学研究生,与湖南科技学院建筑学、土木工程、测绘工程专业的专业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先后完成了永州市江永勾蓝瑶寨曹氏宗祠数字化复原和永州市冷水滩区蔡市镇老埠头村历史建筑群病害勘察与修缮设计等项目;与同济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深基础工程与智能感知研究团队深入合作,组织两校土木工程、智能建造专业学生围绕永州地区古石拱桥洪水冲刷预防性保护,以及基于机器学习的永州摩崖石刻损伤识别两个方向开展实地数据采集、试验分析等研究性学习活动;与香港理工大学建筑及房地产学系组织学生奔赴湘西、湘南十余个传统村落进行可步行性数据采集和分析。这些校际合作活动实现了优势互补,促进了学科交叉与融合,既提升了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水平,也为学生的专业学习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 整合校政企资源,共筑文物保护新平台 面对文物保护领域存在的诸多挑战,学院从2012年开始探索校政企产学研用一体化的新模式,连续12年开展“保护古建筑,传承中华文化”的暑期“三下乡”活动,以永州市古村落(特色民居)调查为契机,与永州市住建部门、文旅部门、自然资源部门等机构开展深度合作,共同推进传统村落数字化保护、文物保护单位申报等工作。在此基础上,学院组建了砖石质文物智慧化保护利用技术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不可移动文物健康监测及智慧利用湖南省工程研究中心、湖南省社会科学普及基地“湖南科技学院古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和湘南历史建筑文化遗产湖南省科普基地,牵头成立了永州市国土空间规划学会,集成了多行业技术机构和专家团队,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专业技术支撑。 学院完成了60余个中国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以及张浚故居、零陵法华寺、祁阳蔗塘村李家大院等多处历史建筑的修缮工作,开展了庐山观音桥预防性保护工程、湘桂古道数字化勘测、岳麓山—湘江新区文物群灾后勘察、岳阳县第四次文物普查等工作,还发现了许家桥将军府,将其申报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外,学院还培训了499名古建修复技术人员和2万余名农村建筑工匠,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未来,湖南科技学院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立德树人,以文物保护科技创新驱动人才培养模式升级,为不可移动文物保护领域培养紧缺的应用型人才,为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蓬勃发展注入新活力。 (周基 孙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