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对外经贸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成立于2021年9月,负责全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工作。近年来,学院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三全育人”为引领,坚持内涵式发展,强化师资培养,深入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不断增强思政引领力,取得丰硕成果。2023年,学院被重庆市教育部门批准为“合川区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牵头高校单位。 采用“331”培养模式,不断强化师资力量 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的主体在教师。学院采用“331”培养模式,即“3个科研能力培养手段”“3个教学能力培养手段”和“1个青年教师培养制度”,着力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3个科研能力培养手段”是指以项目为中心,将科研分为“校级、省部级、国家级别”,立体化培养教师的科研能力,以研促教。一是通过“校级项目”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学院设立教授工作室,对校级项目申报的全过程进行全方位指导,提升教师的科研素养。二是采用“引进来”和“走出去”策略,拓宽教师学术视野,为省部级项目作准备。学院定期邀请各高校知名教授专家进校开办讲座,传授经验;定期让教师“走出去”,开展聚焦学校办学定位的专题培训。三是锤炼教师的思想,为申报国家级别项目奠定基础。学院着力打造专业图书资料室,为教师提供丰富的科研资源;聘请“双一流”高校专家组建智库,定向指导学院的科研工作;成立党建咨政(宣传)中心、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等五大中心,为教师创造良好的科研环境。 “3个教学能力培养手段”是指学院采用“培训+讲座+教学比赛”的方式,多维度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其中,培训和讲座同科研能力培养一体进行。学院鼓励、支持教师参加创新教学大赛、青年教师教学大赛、思政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等各级各类大赛,并成立比赛指导工作室,对教师选题、磨课、赛课提供全面帮助,以赛促教。此外,学院还积极拓展社会服务功能,派出骨干教师担任政府机关、大中小学校、科研部门、企事业单位等机构的理论宣讲导师,不断提升教师综合素质。 “1个青年教师培养制度”是指学院实施“老带青”制度,发挥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作用。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进行全面指导和帮助,并组织专班,对青年教师进行多层次培训。 实施“3+X”模式,扎实开展教学改革创新 思政教育走深走实的关键在改革创新。学院立足学校“应用型”高校的办学定位,结合“思政课的本质是讲道理”的理念,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深入实施“3+X”教学改革,不断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 “3”是指在教学形式上的改革。一是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形势与政策”作为校级一流课程,采用基于知识图谱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其他课程均采用“2+1”“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即每周2学时课堂教学和1学时线上教学,线上、线下双管齐下,提升育人效果。二是分类教学。2019年,学院以重庆市教育部门项目“基于专业的思政课社会实践分类教学”为依托,在实践教学领域,按照专业特点开展分类教学。2024年,以校级教改项目“基于专业的‘1334’思政课分类教学模式研究”为依托,实施以专业特点为依据的全面教学改革。三是思创融合。由学院牵头,协同合川区教育部门申报“教育数字化赋能‘思创融合’型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共同体的建设与实践”课题,学校被认定为重庆市重点建设共同体,是所有牵头高校中仅有的一所民办学校。 “X”是指在内容上的改革。例如,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进行改革;以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重点研究项目“优秀传统文化与民办高校思政教育融合模式研究”为基础,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以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为依托,初步尝试将“三线精神”融入思政课堂;“一理一例”的案例教学探索;等等。 学院通过“教培”“教改”双轮驱动,提升教师素质,创新教学模式,加强思政教育,不断开花结果。获批省部级科研立项课题6个、省部级案例6篇,孵化精品活动6个,建立“创”字号实践基地4个,创作《卢作孚的故事》连环画一本。在重庆市2024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竞赛中再创佳绩,荣获2个一等奖和4个二等奖,位居民办高校前列。 未来,学院将继续以“教培”“教改”双轮为引擎,不断推动思政教育提质增效,提升思政引领力,为党和国家培养优秀人才。 (本文系重庆对外经贸学院校级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专业的‘1334’思政课分类教学模式研究”[项目编号:JG2024025]和重庆市教育科学规划一般项目“‘三线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叙事活化路径研究”[项目编号:K24YG2200020]阶段性成果) (李亚军 陈娇 史丽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