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宝鸡文理学院化学化工学院作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前沿阵地,勇挑一体推进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重担,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构建了创新模式、融通课程、厚植资源的“双路径”化学类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教师爱生如子、爱校如家,学生勤奋踏实、尊师重教”的优良教风学风和师生共情的精神家园,推动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学院已成为宝鸡及周边地区化学、化工和材料领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以及服务社会的重要基地。 健全“三全育人”体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践行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学院教职员工全员参与学生培养,全面关注学生的学习、生活和发展,并给予个性化的指导和支持。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从学生大一入校到毕业考研、就业,提供多样化帮扶,从思想、品德、学术、技能等各方面践行“三全育人”理念。 实施多途径多层次多维度育人模式。学院设立心理健康辅导中心,提供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辅导与咨询,设立考研就业指导中心,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考研信息和就业实习岗位,组织技能培训和模拟面试,帮助学生提升综合竞争力,顺利考研、就业。党委书记通过“书记有约”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班主任定期开展主题活动,促进学生综合发展、提升班级凝聚力;辅导员建立学生成长档案,记录学生的学业发展、行为表现、参与活动等情况,全面了解学生发展状况。学院邀请国内外院士、知名专家学者、一线教学名师为学生作报告,引导学生树立远大志向、厚植家国情怀。充分发挥“第二课堂”育人功能,依托主题团日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志愿服务、创新创业比赛、学科技能竞赛等途径实现“三全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近5年,学院学生在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30余篇,其中影响因子≥10的期刊论文36篇;申请获批国家专利40余件;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全国大学生化学实验竞赛等学科竞赛560余人次,获省级以上奖励90余人次;参加劳动教育、社会实践和科研训练实现全员覆盖;参加学校运动会,蝉联团体冠军;毕业生就业去向落实率逐年提升,社会满意度高。此外,研究生党支部入选“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团总支连续获得学校“五四红旗团总支”荣誉称号,学院多次获评“学生工作先进单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双路径”人才培养模式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自2019年以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提出“三化融合”“双轮驱动”机制,形成“骨干教师—卓越工程师”的“双路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的个性化、多样性发展;基于“学生中心、产出导向”理念,形成“知识—能力—素养”的三维进阶式新型课程体系,培养通识拓展、学科交叉、专业突出、实践创新的复合型人才;围绕“双路径”培养需求,构建“教—科—产”闭环式人才培养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达成人才培养反哺学科专业发展的闭环效应;围绕人才培养、专业建设、学生发展的需求导向,提出“模块化、系统化、多维化”的实践资源设计思路,实现学生思想、学习、成长立体化提升。教育教学成果“创新模式、融通课程、厚植资源:双路径化学类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陕西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打造“双路径”人才培养模式。针对师范生培养,营造教育文化氛围,成立基础教育工作坊,发挥名师示范引领作用,聘用中学教学名师为师范生授课,开展“教学能手”系列讲座,将教育家精神融入教师教育类课程;加强区域文化渗透,以张载关学(横渠四句)、周秦文化、长乐塬抗战精神、宝成铁路精神等为主题,开展“文化大讲堂”活动;建立“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的闭环支撑模式。针对工科专业,基于校企合作、科研项目开展实践教学,建立科研项目驱动的新型实训基地,结合钛及钛合金、传感器、智能制造等区域特色产业,创新实践路径与内容;构建校企“双师”教学团队,将工程案例引入课堂教学,依托企业横向项目,为毕业设计、毕业论文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选题,聘请大国工匠、“宝鸡工匠”、企业家等为客座教授,定期为化工类专业学生讲学。 通过改革与实践,学生综合素养全面发展,教师专业技能多维提升。“有机化学教师团队”获评陕西省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学院获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无机化学教学团队”“创新创业基础教学团队”获评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团队。“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创新创业基础”等多门课程获批课程思政示范项目。“分析化学”“化学大爆炸”“虚拟仿真实验”等多门课程获批省级一流课程,其中2门课程参评国家级别一流课程。学院教师承担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项目50余项和教育部门产学合作育人项目10余项,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110余篇。基于产出导向,建立了“思政、思绎、思辨”的进阶式“三思”型培养新方法;成立基础教育工作坊,引领进阶思维,深化产出理念,开辟了“践行、践迹、践言、践思”的“四践”式实践育人新路径;指明改革方法,革新培养路径,开展“设技、技巧、演技、才技、技击”的“五技”新型未来教师培训,形成了隐性理念与显性目标呼应、内在认识与外在表现互通的教师培养“冰山模型”。形成的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产出导向的‘三思四践五技’联动式中学化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荣获陕西省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同时,“‘立心·赋能·笃行’面向未来的中学化学教师培养与实践”与“党建引领、精准发力——化学研究生培养新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学校研究生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以上成果特色鲜明、创新性强,具有示范性和指导性,已在地方院校人才培养中被应用并取得良好的效果。 激发师资潜能、推动科技创新,培养人才核心竞争力 激发师资潜能、推动科技创新。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作学术报告、举办学术会议,将科学家精神、创新意识及思政教育有机结合,渗透到教师职业发展各个环节,激发科技创新潜能,发扬科学精神。聘请中学一线教师参与化学师范生培养工作,深化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联合育人,邀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创新创业导师,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助推科研成果应用。强化有组织科研,建立和拓展合作网络,推动理论创新,突破技术瓶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近5年,学院教师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5项,陕西省攻关项目、陕西省教育部门重点项目、陕西省科技部门项目等105项,科研经费逐年上升;科研成果获省市级以上奖励30余项;获批国家发明专利59件。2项科技成果落地“秦创原”并获“春种基金”资助,成立科技公司。 加强科研平台建设,持续推进高层次人才引培计划。学院设有陕西省植物化学重点实验室、钛基功能材料与器件陕西省高校工程研究中心、陕西省院士专家工作站、宝鸡市先进润滑与防护材料研发中心、宝鸡市先进功能材料重点实验室等9个教学科研平台,校企合作成立“产学研推”联合实验室。先后购置了核磁共振波谱仪、光电子能谱仪、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等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8000万元。学院不断加大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和人才使用力度,打好人才引培“组合拳”,构建人才发展“强磁场”,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注入强劲人才动能。目前,学院拥有黄大年式教师团队、“三秦学者”创新团队、陕西省科技创新团队、陕西高校青年创新团队等11个教学科研团队。团队中有陕西省教学名师、陕西省“三秦人才”、陕西省优秀师德先进个人、陕西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陕西青年科技奖获得者、陕西省教科文卫体系统五一巾帼标兵等20余人。 校地企合作育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 学院始终坚持以教学、科研为中心,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科学技术研究,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社会能力不断增强。基于学科优势,结合宝鸡特色产业,与地方企事业单位建立紧密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创新项目,建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机制,推动科研成果向市场转化;制定符合地方产业需求的人才培养计划,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操能力的专业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输送科技人才;成立基础教育工作坊,与宝鸡地区20余所中学建立合作关系,助力中学化学教育教学改革和化学师范生培养质量提升;建立科普基地,学生参与科普服务地方,弘扬科学精神,传承地域优秀文化,宣传区域特色产业,服务乡村振兴,提升群众科学素养。近3年,学院走访了宝鸡4区8县的化工、新材料和能源等企业,积极为宝鸡及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服务,同时还奔赴咸阳、西安、陕北以及江苏、浙江、深圳等地,为企业解决生产难题、为事业单位提供决策支撑,提供专业的科技咨询和技术服务210余项。积极参与开展太白县“双百工程”帮扶工作,参与“现代绿色农业产学研一体化示范基地”功能化建设;相继完成与宝钛集团、宝光集团、烽火集团、郑州市欧普士、陕西天雨生态科技、西安超容电子和陕西瑞科新材料等60余家企事业单位的产学研合作交流。 未来,学院将继续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秉承“励精图治 敢为人先”的院训,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以服务地方求支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科学研究水平、增强服务地方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目标,以一流专业建设、博士点建设和新增硕士点建设为抓手,奋力谱写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王冬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