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物简介】 鲍旦颖,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获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公共基础组)一等奖、浙江省高职院校教学能力比赛一等奖、浙江省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一等奖。
|
“中国精神何处寻,翻开历史看先君。爱国主义民族魂,改革创新时代心。中国精神何延续,时代青年接棒行。” 这首自创诗,是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思政课教师鲍旦颖的一次课堂总结。当时她并没有想到,这次灵感乍现会成为后来自己参加各类教学比赛的亮点,更为重要的是,它成为学生吃透课堂理论的记忆锚点。 出生于1990年元旦,鲍旦颖戏称自己是“最老90后”。从小想当教师的她,在入职成为思政课教师后,遇到了棘手的问题。 她观察到,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与普通本科学生没有很大差别,但较之后者,学习习惯和思维深度存在欠缺。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来说,艰涩的理论往往会令他们产生畏难情绪,教师就理论讲理论无法很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忽视理论解读又会背离思政课的教学目标。 “怎么样让思政课上接天线的同时下接地气,曲高而不和寡?”她探索从内容和方法两个层面同时发力,让自己的思政课更加贴近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 高职院校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使命,其思政课也需要融合职业教育特点,引导学生德技并修、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大国工匠。 为此,鲍旦颖在课堂教学中充分运用职业院校特色案例和资源。例如,讲职业道德,就开设工匠精神专题,从古代中国的匠人精神讲到新时代大国工匠们的故事;讲依法治国,就组织讨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与学生们学习生活的联系。 她还针对不同专业设计不同的课程内容。例如,在讲经济发展主题时,与汽车专业学生探讨新能源汽车对中国外贸的贡献,而与物流专业学生则探讨中欧班列的价值、宁波舟山港的变迁等。 贴近职业教育特点的课程内容设计让学生充满获得感。“旦旦老师总能通过时事、故事和各种案例,揭示引人深思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让我们能通过思政课以更高的视角看待世界。”2023级会计专业学生周轶群说。 传“道”需有“术”。为了让课堂紧紧抓住学生的注意力,鲍旦颖尝试了很多授课技巧。 学生们爱扎堆坐后排,她就称后排为“学神区”,每堂课优先提问这个区域;一对一提问回答过于常见,她就设置小组答题、课堂抢答环节,紧张刺激的节奏常常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至于作为课程总结的自创诗,更是成为学生们印象最深的内容,有的学生到第二学期还能一字不差地背出来。 这样个性化、菜单式的备课,教师需要付出的工作量和心血是巨大的。“老师的用心付出,学生能感受到,会很积极地反馈交流,上课也就自然而然成了享受。这是一个教学相长的过程。”鲍旦颖说。 入职多年,鲍旦颖的学生评教成绩一直是满分,学生的反馈与成长让她在思政课教师岗位上越干越有幸福感。前不久,一名原来读物流专业的学生和她分享了考取马克思主义专业研究生的消息,他“希望未来能与旦旦老师做同事”。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学生时代,北宋思想家张载的名言镌刻在学校墙壁上。每每路过,鲍旦颖常常用这句话鞭策自己。 今天,站在思政课教师的岗位上,她发现这句话所包含的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使命情怀和责任担当,与马克思主义为人类求解放的至高理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我会让自己尽可能往这个方向努力,并把这种情怀传递给我的学生。”鲍旦颖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