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9版:理论周刊·学校教研
2024-10-28 星期一
引导青少年感悟经典文本之美

  随着教育部学校美育浸润行动的全面实施,学校美育对于立德树人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学科教师要积极尝试进行学科美育。语文中孕育了大量美育资源,是进行学科美育的重要场域。应该引导青少年借助所学感悟语文美育之妙,立足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增进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培养有中国心、富中国情、多中国味的时代新人。

  自先秦以来,我国已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美育传统。所谓语文美育,是美育与语文的融合。教师自觉以美育理论为指导,从美育维度来组织和开展语文教学,立足于文本中丰富典型的艺术形象,充分利用该形象的审美意蕴以及与之紧密相关的情理逻辑、思维图式、文化基因、语言表达艺术、多元相关知识谱系等价值元素,引导青少年理解之、鉴赏之、评价之、表达之,达到以美动人、以情感人、以文化人的美育效应。在学科美育中,可以一体式、综合化逐次发展青少年的审美创造力和情理逻辑思维力、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的探究和理解力、个性化语言运用经验的习得力、多元相关知识谱系的构建力以及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经典作家、诗人等在面对外界各种情理事态之美时生发了一刹那的实感、顿悟及由此引发了深刻思辨,经由它们捕捉并加以提炼的最具艺术感染力和文化感召力的审美创造,是文学艺术作品具有审美价值、发挥美育作用的基础。

  立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感悟历代经典文本对理想之治,如击壤社会、乐土社会、小国寡民社会、礼乐社会、大同社会、桃花源、梁启超幻想小说中的新中国等境界的美好想象,有助于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强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坚定信念。立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感悟其中诸多经典形象的审美意蕴,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华君子及士人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读书及史鉴文化的认同、对中华优秀诗教文化的认同,等等,是语文乃至历史等学科进行美育的重要使命。

  此外,立足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感悟经典文本中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革命烈士的大爱大义、民族英雄的赤胆忠心、红军战士的英勇顽强等,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对中国革命文化的认同。立足于中国文学和文化典籍,感悟经典文本中焦裕禄、袁隆平、屠呦呦、邓稼先等先进模范形象的大美,增强新时代青少年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

  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尤其在青年时代,意象的力量大于概念,与其向他们说仁义道德,不如指点几个有血有肉的具有仁义道德的人给他们看。笔者认为,引导青少年感悟经典文本的审美之妙,是语文美育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使命。高质量的语文美育对加强新时代青少年的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教育,对于培养中国心、涵养中国情、铸造中国魂、丰厚中国味、赓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对于引领他们做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都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价值。

  (作者系怀化学院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理论周刊·学校教研 09引导青少年感悟经典文本之美 刘中黎2024-10-28 2 2024年10月28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