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滕州市书院小学美术教师陈楠楠指导学生做剪纸。滕州市教体局供图
|
“滕州古为‘三国五邑之地,文化昌明之邦’,孕育了距今7500年的北辛文化,是科圣墨子、工匠祖师鲁班故里……”近日,在山东省滕州市博物馆,滕州市文化路实验小学的“小讲解员”为观众带来了精彩的历史文化讲解。该校把教学课堂搬进了滕州市博物馆,每逢周末或假期,这座国家一级博物馆就成了“小讲解员”忙碌的课堂。 近年来,滕州市聚焦境内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通过“讲”优秀传统文化、“演”优秀传统文化、“做”优秀传统文化等多种方式,逐步形成了“课堂渗透—实践养成—活动强化—文化涵育”的优秀传统文化育人新机制,探索出了一条县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的新路径。 讲:让传统文化鲜活起来 通过紧张的“飞花令”“古文接龙”“主题演讲”等环节,滕州一中学生庄颂在山东省第九届“国学小名士”经典诵读电视大赛总决赛巅峰对决中,以优异的表现夺得中学组冠军。“大赛全方位考查了参赛选手对国学经典掌握的广度和深度,也考查了参赛选手平时知识的储备程度和临场发挥能力。”庄颂的辅导教师、滕州一中语文教师陈茵说。 学生庄颂的优异表现,根植于滕州丰厚的传统文化教育土壤,全市中小学每年开展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经典诵读活动200余场。 “2500年前,滕文公在这里礼聘孟子,‘法先王,行仁政,施善教’,古滕国被誉为‘善国’。”滕州市姜屯镇中心中学校长邢磊介绍,“我们不仅推出了独具特色的‘善文化大讲堂’,还提出了‘十善课堂’的理念,将善文化融入日常节庆教育活动,融入语文、历史等学科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知行合一的实践体验中感受善的力量。” 此外,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开展“鲁班大讲堂”,邀请民俗专家和学生一起讲鲁班等当地历史名人和传统文化故事,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优秀传统文化内涵。“‘鲁班大讲堂’既给我们传授了传统文化知识,更提升了我们对祖国历史和民族文化的自豪感,让我感觉收获满满。”北辛街道杏花村小学六年级(2)班学生张芮瑄说道。 演:让传统艺术绽放光彩 近日,在滕州市实验小学的礼堂上,柳琴剧团的青年艺术家们为师生带来了柳琴戏的精彩表演,精美的扮相和专业的表演惊艳全场。学生还与演员交流互动、学扮跟唱,演员们教得专业卖力,学生们学得认真,着实让学生们过了一把“唱戏瘾”。 这一活动是滕州市组织的“戏曲进校园”的生动呈现。滕州是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柳琴戏的主要发源地,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已与12所中小学校共建戏曲艺术团,组织进校园主题演出活动107场。 “学校在2017年成立校园戏社,与市柳琴戏研究保护中心合作共建柳琴戏传承基地,外聘国家、省市级非遗传承人及专家老师10余人,每周安排4节课,请国家一级作曲家陈建老师创作的戏歌《柳琴声声》《柳琴声声溢校园》《梨园童韵》多次参与省市展演。”滕州市实验小学校长徐承治介绍。 在“演”优秀传统文化方面,滕州各中小学高招频出,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注入活力:北辛街道通盛路小学成立“汉服社团”,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校本课程中,每逢节日或重要活动,孩子们都会穿着汉服,手持纸艺鱼灯,进行精彩的表演;龙泉街道中心小学则注重传统戏曲的传承,邀请了当地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为学生们表演经典剧目、教授基本的戏曲表演技巧;龙阳镇学区成立“六基百团”,以传统文化弘扬为主题,开展丰富多彩的演出和展示活动…… 做:让传统手艺生动传承 “制作‘松枝鸟’,首先要准备好秸秆芯、羽毛、棉花、颜料等材料,然后再搭架子、包头、印鸟眼……”在界河镇中心小学,“滕县松枝鸟”社团的指导教师在讲述如何制作“松枝鸟”,学生们兴致勃勃地动手学习制作。不一会儿,一只只色彩艳丽、栩栩如生的“松枝鸟”就做好了,学生们不约而同地把它们放在翠绿的松枝上,煞是喜人。 “松枝鸟”是滕州市特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滕州市广泛开展“非遗文化进校园”活动,仅“松枝鸟”一项,就有实验小学大同校区、特教中心等6所学校积极坚持开展。此外,张汪镇的“燕车”、滕县木版年画、鲁班锁等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走进滕州各个学校的学生非遗传承课堂。 在滕州,糖画、吹糖人、烙画等传统手工和艺术项目以及剪纸课、泥塑课等广受学生欢迎。“《喜上眉梢》泥塑作品是我根据滕州的民间文化创作的。喜鹊和梅花代表着喜庆与祥瑞,寓意吉祥、喜庆和好运,希望大家能喜欢!”西岗镇中心小学五年级(4)班学生赵雨晴展示自己的泥塑作品,绘声绘色地介绍创作感受。 “滕州文化底蕴丰厚,我们将持续立足课堂主阵地,夯实‘一校一品一特色’文化传承工程,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传承弘扬的有效策略和路径,进一步擦亮‘善城善教,学在滕州’金字品牌。”滕州市委教育工委常务副书记,市教育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李利华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