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10-24 星期四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共育同心“石榴籽” 浇灌民族“团结花”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岳秀女学,已有118年的办学历史,2004年更名为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校自建校以来,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民族政策,坚持服务国家发展战略、民族工作大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努力建设成为研究宣传党的民族理论政策、培养造就各族优秀干部人才、服务支撑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阵地,先后培养少数民族学生万余名。

  近年来,广安职业技术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推动党的创新理论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切实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多点发力、多措并举,高标准、严要求,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学校秉承“艰苦创业、感恩奋进”的精神,按照第二次党代会确立的“1234”工作思路,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建成“四川领先、西部一流”高职院校和本科层次职业学校。

  坚持党建引领

  持续加强队伍建设

  一是抓实组织建设。学校成立由党委书记、校长任组长,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民族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切实将民族工作纳入学校党政工作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研判民族工作,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统战部门牵头协调、有关方面各负其责的工作格局。二是抓细管理指导。建立校领导联系各党派、群团组织制度,建立二级学院干部职工联系全院师生制度,一级带一级、一级抓一级,形成“1+N”联系帮扶机制,切实加强对师生的联系和帮扶。创新成立民族交流社、团结促进部等组织,不定期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系列讲座、大学生民族团结进步论坛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积极构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大家庭。三是抓好项目建设。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民族工作项目建设为契机,不断提升民族工作质效。2021年,学校被评为广安市基层统战工作示范基地。2023年,顺利通过四川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复核。目前,学校正积极争创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

  坚持发挥优势

  促进民族团结进步

  一是坚持发挥活动“凝聚”优势。以活动为桥梁充分开展交往交流交融,切实增强文化认同度和民族自豪感。连续举办民族文化节12届,累计开展民族文化展览20余次,累计参与学生逾万名;精心组织学校少数民族师生多次代表广安市参加四川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荣获团体运动项目二等奖13项、三等奖25项。2024年5月,高水平承办由多部门联合发起的“同运动·一家亲”活动,参与学生和群众超过5000名,荣获省级一等奖,切实通过活动促进了交流、增进了友谊。二是坚持发挥榜样示范优势。始终把加强典型选树和学习宣传作为弘扬正气、凝聚人心、鼓舞斗志的重要手段。教师丁晗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称号;毕业生杨卓玛被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荣誉称号;毕业生瞿发清获得“全国优秀人民警察”荣誉称号。三是坚持发挥帮扶“精准”优势。与彝文学校签订联合办学协议,专门招收偏远地区学生,目前已招生3届共计250人;连续三年减免部分地区学生学费,累计减免金额近30万元;为西藏定向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累计招收培养藏族学生564人。

  坚持红色育人

  持续筑牢意识防线

  一是讲好思政课。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纳入学生课堂教育内容,将思政实践有机融入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核心内容。挖掘地方资源开发特色教材3部,面向学生开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等课程。二是办好实践活动。每年组织学生前往红色教育基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5次以上。打造红色教育基地11个,办好“行走的思政课”,切实让学生感受到革命的艰辛和发展的步伐。利用假期组织师生赴民族地区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重点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三是建好交流阵地。投入近300万元,在校内建成民族文化交流中心1个、创业休闲吧1个、教育主题公园1个。依托学府广场民族文化主题公园、民族文化交流中心等阵地,搭建共建共享型思政课育人平台;挖掘红岩精神等文化资源,建设“红色+”特色思政课堂;每年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讲座10场次以上,进一步提升校内各民族师生交流的频度、广度和深度。

  (杨建华 苏晓梅)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教育展台 10共育同心“石榴籽” 浇灌民族“团结花” 杨建华 苏晓梅2024-10-24 广安职业技术学院 2 2024年10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