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一直很喜欢运动,每天按时完成运动计划并及时记录,很有成就感。暑假里多锻炼,孩子身体更棒了。”据媒体报道,近年来,学校和家庭相互配合、共同发力,不断探索促进青少年体育的新经验、新做法。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状况总体向好,柔韧性、力量、速度、耐力等指标在部分年龄段群体中有所提升,但近视、肥胖、身体姿态异常等问题依然突出,并呈现早发、高发的趋势,影响青少年健康成长。家庭体育是满足家庭成员实现体育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手段,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重文轻体的思想痼疾、专业锻炼知识的缺乏、家庭体育活动形式单一、家长参与度不高、家校社联动不足等一系列问题阻碍了家庭体育的开展。加强家校合作,是推动形成良好的家庭体育氛围,引导青少年养成良好锻炼习惯的重要举措。 发挥家庭体育的作用,家长首先要真正树立起“健康第一”的理念,认识到体育不仅能提高青少年的身体素质,同样还具有提高学习效率、缓解学习压力等多方面的功能。只有观念层面得到了改变,才能转变重文轻体的观念,把家庭体育当作家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家长既要以身作则,带领和引导孩子养成体育运动的习惯,也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体育锻炼知识。 从运动场域来看,家庭、学校、社区都是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主要场域,而家庭体育以独有的温馨氛围、灵活的锻炼方式、娱乐的体育形式为优势,能够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这就要求用好家庭体育的这一场域,安排好平时、周末、节假日不同体育锻炼时间,选择科学合理的锻炼方式,形成家庭体育“小场域”。 体育锻炼习惯的养成是培养青少年运动能力、健康素养的基石。而家庭是习惯养成的第一课堂,家庭体育对孩子的体育锻炼习惯培养至关重要。家长应该引导孩子逐步形成有规律的体育锻炼行为、讲科学的体育锻炼方式、重安全的体育锻炼意识等,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家庭氛围中,逐渐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 家庭的体育陪伴也是亲子陪伴的重要内容。家长应该认识到,体育锻炼不仅能健身,还能健心。体育运动在促进青少年稳定心理情绪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方面,亲子共同参与体育锻炼能够刺激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快乐激素”,从而排解内在压力和负面情绪,有助控制冲动、稳定情绪、提升愉悦感,增进青少年心理健康。另一方面,亲子共同参与体育锻炼,家长能够帮助孩子设定锻炼目标,教授管理孩子胜利或失落的情绪。孩子通过自我挑战、克服困难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提升自信感,获取积极情绪价值。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在引导孩子养成良好体育锻炼方面,家庭尤其不能缺位。家长要提高对体育的育人价值的认识,用好家庭体育小场域、小行为、小陪伴,去编织出青少年成长的斑斓画卷,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成长。 (作者系杭州师范大学体育学院副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