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09-27 星期五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自觉担起主体责任,以“大思政课”拓展全面育人新格局,认真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共青团工作助力

  “大思政课”建设

  “大思政课”建设是高校思政课改革创新的重要理念和实践,旨在全面激活育人主体、扩大育人场域、整合育人资源,促进全面、系统、立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共青团是党的助手和后备军,团学工作是高校思政工作的重要抓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立足共青团工作优势,深刻把握“大思政课”建设与共青团工作精准耦合的内在逻辑与可行路径,切实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紧密结合,不断提高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强化优势互补,整合校园“大思政课”建设资源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协同整合思政课与共青团工作的优势资源。通过出版理论研究刊物《梓年青年论丛》提升师生团干科研能力;打造“青凝”“青马”“青苗”“青禾”“青松”等“青”字号团干培训班,邀请思政课教师与团学工作专家授课,加强理论素养;组织开展系列“微团课”比赛等,不断提升师生团干的讲课水平。加强董必武思想研究会、校史研究协会等学生理论社团建设,联系思政课教师担任社团指导教师,用党的创新理论引领社团活动。此外,在思政课教学中,部分教师尝试使用辩论、现场参观、社会实践等方法,增强实践性;组织遴选优秀青年团干部担任兼职思政课教师、协助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参照社会实践团队以小组形式组织思政实践课教学,强化过程考核。通过多措并举,学校“大思政课”建设协同效应显著增强。

  二、深化“第二课堂”建设,推进思政教育信息化

  “第二课堂”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重要作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加强对“第二课堂”理论体系与实践模式的研究和探索,促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融合,进而激发育人动能,提升育人实效。学校结合《关于在高校实施共青团“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的意见》,积极推进“第二课堂”建设改革创新,围绕“融通性、创新型、开放式”人才培养目标,制定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实施办法(试行)》,全面深化“第二课堂成绩单”制度建设,强化“第二课堂”的规范化、课程化、制度化管理。

  学校“第二课堂成绩单”以思想品行、创新精神、健康教育、人文素养、劳动实践五类课程项目为实施基础,依托“二课”网络管理系统,集中记录学生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学习成果。学校将课外活动集中收录于“二课”网络管理系统,对不同模块进行不同比重的赋分,并分必修项目与选修项目两类,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提供全方位、菜单式的参考,“二课”系统现已逐渐成为青年学子关注的思政平台之一。同时,下放系统的管理权限,各学院、部门可直接面向学生发布活动信息,就这一功能而言,“二课”系统为学校全面提升“三全育人”实效发挥了重要作用,拓宽了校内外活动与思政课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渠道。综合来看,“二课”系统的建设,丰富了学校思政教育数字化平台体系,有效提高了思政教育的针对性与吸引力。

  三、打造特色实践品牌,用好用实“社会大课堂”资源

  如何推动“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深度结合,关系到高校“大思政课”建设的实际成效。组织广大青年到社会中去,认识、了解中国社会实际,进而解决当前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是高校共青团的重要使命。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立足工作实际,打造“博文杯”大学生百项实证创新基金项目、“明理杯”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厚德杯”青年志愿公益项目大赛、“济世杯”系列就业指导活动等一系列品牌实践活动,育人成效显著。突出法学学科优势,法律援助志愿公益服务年均接待案件2000余件,接待当事人3000余人次,服务时长3000余小时。积极探索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长效机制,尼加提·雪莲花志愿服务队、湖北新时代丝路青年成长社等团队在深化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之路上深耕不辍。每年组建200余支实践队伍,围绕传承红色基因、助力乡村振兴等重大主题,开展“读懂中国”系列社会实践,在校、院、班三级团组织的引领下,一批批中南大青年学子在服务社会的具体实践中增知识、长才干、作贡献。

  基于“大思政课”建设与共青团工作在思政教育规律与学生成长规律上的契合度,高校共青团组织持续推进工作队伍、组织体系、平台基地等优势资源深度参与“大思政课”建设,汇聚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强大动能。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24年度党建理论研究项目“新时代高校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青年化’阐释的困境与破解路径研究”[项目编号:DJYJ2024030]阶段性成果)

  (陈俊华)

  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

  红色校史记载着中国共产党兴办新型高等教育的奋斗历程,为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丰厚的教育资源,是扎根中国大地办学的宝贵精神财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前身是中原大学,是由中国共产党人创建的一所革命大学,具有丰富的红色校史资源。充分开发利用红色校史资源,是学校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培育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的内在要求,更是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有力举措。

  一、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逻辑理路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红色校史是一代代师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共同创造积累传承的,彰显着独特的大学精神和文化意蕴,是贴近师生的优质思政教学资源。红色校史能够助推学校“大思政课”建设,两者存在育人目标的一致性、教育内容的契合性以及传承建设的互促性。

  红色校史与高校“大思政课”在育人目标上具有一致性。传承红色校史,目的是以文化人,引领学生在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树立远大理想、坚定报国之志,形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贡献的行动自觉。“大思政课”首先是思政课,具有思政课的本质属性和功能,旨在教育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成长为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因此,学校推进“大思政课”建设与传承红色校史具有目标一致性。

  红色校史与高校“大思政课”在教育内容上具有契合性。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红色校史与“五史”相结合,其中蕴含的优秀革命传统、爱国主义情怀、艰苦奋斗精神、严谨治学态度等,恰好是“大思政课”的重要教学内容。同时,红色校史记载着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师生听党话、跟党走的具体实践,相比其他红色文化更具针对性、贴近性,能够缩短学生与红色文化在时间、空间上的距离,增强“大思政课”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红色校史与高校“大思政课”在传承建设方面具有互促性。国家教育部门下发《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的工作方案》,指出要拓展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挖掘地方红色文化、校史资源,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和历史融入各学段各门思政课。因此,将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是其建设的必然要求。同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在“大思政课”中融入红色校史,引导师生主动学习传承“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的红色基因,也有助于促进红色校史资源的再研究再开发再利用。

  二、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推进策略

  “大思政课”之“大”,重点在于思想政治工作着眼的视野之大、格局之大、体系之大。将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是一项系统工程,要从“大”字着手全面推进,具体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耕内容,将红色校史融入“大课堂”建设。“大思政课”建设坚持“思政小课堂”与“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既重视课堂教学又重视社会实践。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将红色校史融入课堂教学“主阵地”,通过开学第一课、毕业思政课、校史选修课等,充分挖掘红色校史资源,把红色校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将经法管学科发展史中的典型案例融入专业课教学,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同时,学校将红色校史融入到实践教学“第二课堂”中,充分利用校史馆、货币金融博物馆、希贤岭等身边的红色场域,开展现场教学、志愿讲解、校史故事大赛等活动,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知红色校史蕴含的家国情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

  二是创新方法,将红色校史融入“大平台”搭建。搭建“大平台”是高校建设“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搭建红色校史数字资源平台,通过推动校报、校史纸质资料数字化,开展口述校史采集工作,自主研发推出在线阅读平台——“读懂中国·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书香在线”等,为师生提供海量数字化学习资源。学校积极搭建红色校史课程交流平台,鼓励师生校友倾情讲述校史微党课,并在官方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展播,形成红色校史示范课程。学校还积极搭建红色校史研究成果平台,开设红色校史研究专栏、专版,集中展示红色校史研究成果,提高利用红色校史开展教学的水平。

  三是激活主体,将红色校史融入“大师资”培育。教师是课堂教学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推动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建设的重要一环。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注重加强教师关于红色校史的理论学习,将红色校史融入到入职培训、主题党日、教师理论学习中,引导教师深入了解校史。同时,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红色校史研究阐释工作,设立专项资金资助校史研究,挖掘更多校史中的育人元素,为红色校史融入“大思政课”持续注入新活力。近年来,学校大力扩充“大思政课”教学队伍,吸纳党政管理人员、离退休教职工、优秀校友等进入教师队伍,拓宽校内专业思政课教师的知识面,增强红色校史育人感染力。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充分开发红色校史资源,大力探索红色校史融入高校“大思政课”的方式路径,推动“大思政课”内容不断更新,逐步拓宽学生视野。未来,学校将继续坚持传承红色基因,根据学生的思想动态变化、社会的发展变化,不断更新调整“大思政课”建设策略,增强育人实效。

  (本文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以高质量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项目编号:2722024DS021]阶段性成果)

  (杜玥)

  构建“互动仪式链” 提升“大思政课”育人质效

  近年来,各大高校以各种仪式为载体,通过设定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将抽象的思政内容具象化,提升了“大思政课”的育人实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积极探索仪式育人新路径,通过创设多种思政互动仪式,并进行规模化传播和扩散,构建校内互动仪式链,助力实现师生从参与互动到身份认同,再到理想信念升华的进阶,提升“大思政课”育人质效。

  一、创设有效情境,引导师生互动

  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算法推荐等技术的流行,助力高校师生获得精准定制的个性化内容服务,但同时也形成了“信息茧房”。为主流价值观开辟传播空间,是当前提升高校“大思政课”育人实效的重点和难点。

  互动仪式可以激发参与者表达自我、感受他人、实现共情,进而产生群体认同。因此,通过互动仪式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互动仪式成为凝聚主流共识、形成主流价值观的重要方式。情境是互动仪式的出发点,而高校校园是创设有效情境的天然场域,校园仪式是接近师生的互动平台,在校园情境中,可以通过开展趣味性、生活化的互动仪式,吸引师生从虚拟世界回到现实校园生活,通过面对面交流沟通,提升“大思政课”的亲和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以党团组织为核心,建设多维全面化的思政队伍,“五育”并举,吸引广大师生参与校园互动仪式。“中原杯”阳光长跑、湖畔音乐会、“足尖上的青春”舞蹈大赛等多样化的思政品牌仪式活动,具有门槛低、趣味性强、互动面广的特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示圈层文化的平台,也促进了师生之间广泛的、有温度的互动。

  二、强化符号标志,增强身份认同

  在互动仪式中,参与的师生们学习符号并在互动中创造出新的符号。在“大思政课”中充分利用校园文化符号和主流文化符号,并通过对这些符号的重复性、创新性使用,为师生提供共同的话语符号,从而打破圈层区隔,增强师生的身份认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自2019年开始打造“国旗故事会”思政教育品牌活动,每逢周一和重大纪念日,邀请师生校友参加主题升旗仪式。该活动以国旗为符号,不断创新形式,多次举行仪式。师生在仪式中演讲互动,通过身边人讲身边事,增强校园文化认同。此外,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还通过“读懂中国”系列活动,将“五史”与校史、学生实践相结合,建立“由党创办、建校为党、成长为国、发展为人民”“为党而生”等特色校园文化符号。通过多层次结合,同步增强国家认同、民族认同和校园文化认同,从而增强师生的身份认同。

  三、凝聚情感能量,升华理想信念

  “大思政课”发挥着价值引导、情感升华、坚定理想信念的重要功能,思政教育需要通过情感互动机制,深入人心、打动人心。在互动仪式中,当各要素有效融合,参与者实现高度的相互关注和情感共享时,就会产生情感能量。因此,凝聚师生情感能量是校园互动仪式开展的应有之义。

  仪式能够借助布景、音乐、舞蹈、诗词等方式,营造出定制化情境。参与者置身其中,多种感官被同时调动,情绪跟随情境变化,情感被激发,不同参与者在同一情境中产生、传递、共享情感,并形成共鸣。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通过展演党史、校史红色剧目《曙色》《河山之际》,吸引师生参与沉浸式互动,积淀师生情感能量。从2015年起,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开展“公道美品德行奖”评选,挖掘师生校友中的道德典型,并举行奖项授予仪式。仪式现场通过场景布置、音乐舞蹈烘托、典型模范讲述等方式调动师生多种感官。模范典型人物现场讲述、演绎真实故事,打造定制化和沉浸式情境,使师生之间产生情感互动,并在典型模范的动员下,进一步把内化的情感外化为行动,在实践中更自信、更有力量、主动进取,理想信念得到升华。

  四、构建“互动仪式链”,提升育人实效

  多种仪式在实践延续下形成规模化传播和扩散便构成了互动仪式链。从产生互动到身份认同,再到情感共鸣,是互动仪式链中多种互动仪式相互联结、共同作用的结果。“大思政课”用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互动仪式构成互动仪式链,可以促进师生参与互动、达成认同,产生情感共鸣的跨越。

  综上,高校在开展仪式教育时,要激活互动仪式链,注重不同仪式之间的异质性与联结性。以趣味化、生活化、大众化的仪式吸引师生参与互动;以符号化、经典化的仪式增强师生的身份认同;以定制化、沉浸式的仪式激发师生情感共鸣。锚定增强师生理想信念、把情感能量转化为外化行动的目标,让“大思政课”有“新”更走心。

  (本文系2024年湖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4GB319]阶段性成果)

  (彭佳)

分享按钮
中国教育报
中国教育报高校新风 10全面推进“大思政课”建设走深走实 陈俊华 杜玥 彭佳2024-09-27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 2024年09月27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