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学期初,教学管理部门都会面对课程表的编制和调整。信息化时代下,虽然课表编排软件大大提高了排课效率,但让课程表充满“温度”,还需要用心用情。好的课程表犹如一张行动路线图、项目施工图,确保了整个学校教育教学工作运行有条不紊。如何让课程表编排既科学又高效呢?我们学校在课程表编排上努力关注8个“有”。 一是有规有矩。课程表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国家课程方案的具体体现。课程表的编排首先要基于国家课程方案、课程标准和学校教学计划,确保必修课程得到妥善安排,同时为校本课程和实践活动等留出足够的空间。要注重课程之间的衔接和过渡,避免出现教学内容断层或重复现象。其次应遵循教育规律,确保学生在一天中的学习负荷均衡,避免出现连续多节高强度课程的情况。将抽象性强、思维要求高的学科课程安排在学生精力充沛的时间段去学习,而将体育和艺术类等课程安排在可以缓解学生学习压力的时段更有效。课程表还应考虑到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特点,合理设置课程间隔,确保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进行课后复习和休息。在课程表的编排中,要落实“集体优先(集体活动优先安排),一人多担(多班教师优先考虑),跨级授课(跨年级教师重点关注),方便实验(需要实践操作的学科统筹协调),主副有序(主要学科前置考虑),关键时段(重点时段优化设置)”的原则。 二是有情有意。首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课程表编排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需要,合理安排学习和休息时间。低年级学生可以适当增加体育和艺术类课程,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和审美素养。中高段学生的课程表中可以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和生理卫生知识讲座,帮助他们更好地了解自我。其次要体现教育的人文关怀。课程表不仅是一份时间安排表,更应承载学校的教育理念和人文关怀。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例如,在课程表中融入传统文化、红色教育等元素,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是有声有色。课程表应呈现多样化的课程形式,秉承“提供最适合的,选择最喜欢的,争做最优秀的”宗旨,打造多元化、立体式课程框架,引领每个学生在选择中成长。随着时代发展,课程表也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在线课程、双师课堂、虚拟实验室等,为学生创造更加灵活多样的学习路径。除了学科教学,课程表还应重视学生的课外活动和综合素质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提升综合素质。 四是有融有度。首先是“融合性”,课程表应体现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鼓励教师开展跨学科的教学实践,促进学生在不同学科间建立联系,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其次是“适度性”,课程表编排应兼顾学生的学习负担与休息需求,避免过度密集的课程安排导致学生疲劳。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为学生留出足够的自由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有机会进行自我探索和放松。根据不同年级和学段的特点,适度调整课程难度和进度,确保学生在适宜的挑战中不断进步。 让课程表充满生命力,关键在于打破传统的条条框框,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丰富多样的课程内容、有效的师生互动以及关注个体差异的全面发展,使课程表成为推动学生生命成长的有力工具。 (作者系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岳峰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