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表的编排要引领高质量课程实施体系,层层递进,横向覆盖全学科,纵向贯通全学段,时间安排上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和学科特性,空间组织上推动学生综合发展和学科实践落实,分别指向完整学习、综合学习、深度学习和个性化学习,系统实现“夯实基础—提升实践—强化素养—张扬个性”的学生发展目标,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夯实基础,让课表灵活自如。要完整认识与把握基础教育课程体系,在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的同时,不能忽视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课时设置方面,在保证规定课时总量不变的情况下,学校可以探索“灵活课表”,一是设置40分钟常规课,二是设置弹性课时的长短课。在注重学段特征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课程的特点,考虑课程内容、单元学习、综合学习的需要,对常规课时作适当调整。“哪些内容适合上短课,哪些内容适合上长课,怎么上,要达到什么效果”都需要教师重新设计。长课时长可以为45分钟、50分钟甚至1小时,让学生动起来、保持学习专注力,如美术课、综合实践活动课可连排。短课时长为35分钟、30分钟甚至20分钟,短小精悍、高效紧凑。 提升实践,让课表融会贯通。学校可以月为单位,将劳动、综合实践活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课时统筹安排,打造综合学习模块,保障学生深度学习的时长。一是统筹安排课时。例如每周固定开设一节劳动课程和一节校本课程(选修),每周轮流开设一节综合实践活动、班队活动、心理团辅,确保符合月总时长要求。二是设置综合学习。设置综合学习板块,以主题学习、项目式学习的形式进行,推动学生系统开展动手操作和协同探究,把分散的时间集中起来,让学生走进田野、社会、实践基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实践创新的能力。 强化素养,让课表机动运转。比如我们每学年设置艺术周、科技周、劳动周和体育周4个“机动周”,分两学期实施,培育学生的综合素养。一是以主题学习的方式开展。各年级针对不同主题,由各班讨论实施项目,再由班内学生细分成几个子项目,形成“项目串”与“任务串”,既保证时间上各组的纵向推进,又促进最终项目成果呈现的横向联结。二是课程实施由班级延伸至校园,再延展至博物馆、社区,授课者由学校教师拓展为家长志愿者、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士等,学习方式上更多采用交流讨论、合作探究等形式,以促进学生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张扬个性,让课表自主选择。学校要开设多样化的校本课程供学生自主选择,打破学段和班级限制,为学生提供“自主课表”及配套支持,保障每个学有特长的学生都有机会开展个性化学习,最大程度地实现因材施教。 (作者系辽宁省沈阳市苏家屯区雪松路小学校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