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教育视窗
2025-11-16 星期日
专业破壁·模式多元·机制闭环
—— 西安邮电大学着力培养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人才
楼旭明 孙家泽 王瑞萍

  信息技术应用创新是国家突破“卡脖子”技术、实现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战略部署。西安邮电大学是国家在西北地区重点建设的邮电类普通高校,是一所以工为主、信息科学技术为鲜明特色的高等学校,自2006年承担国家“核高基”重大专项“开源Linux操作系统内核分析”子课题以来,便投身国产化基础软硬件人才培养探索。学校依托“具有行业特色院校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研究与试点”等20余项省部级重点教改项目,聚焦“课程体系与国产技术生态脱节、培养模式与产业实景失配、实践平台与协同机制缺位”三大核心问题,确立“开源奉献、兴趣驱动、系统提升”人才培养理念,构建实施了以“专业破壁、模式多元、机制闭环”为核心的国产化信息技术应用创新(以下简称“信创”)人才培养体系,形成了“校企融通、产教贯通、供需畅通”的人才培养模式,围绕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实践平台等方面出台系列配套措施,推动国产技术系统性融入教学,强化人才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有效破解了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的结构性矛盾,实现了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国家战略需求侧的紧密对接,为国产信创产业链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

  学校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围绕国家信息产业自主可控战略与数字经济产业升级需求,与多家信创头部企业及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深度协作,建立“一中心一基地一学院”校企政多主体治理闭环架构——国产化根技术全栈融合创新中心、信创+AI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全国首个就业学院,健全“目标协同—资源共享—过程共育—评价互认—治理协同”五维长效机制,统筹人才需求预测、技术更新、课程迭代与资金配套,确保教育供给与信创产业需求动态匹配。

  搭建“三链贯通、系统嵌入”新体系

  学校以国产化信息技术产业链为起点,聚焦通信、集成电路、智能系统等关键领域,梳理从芯片设计、设备制造到系统集成的全链条需求,确保课程内容与产业技术同步迭代。基于产业链需求,将技术链分解为底层架构(如国产CPU/操作系统)、中间件层(如数据库、中间件)、应用层(如工业互联网、智慧物流)三个层级,覆盖国产化关键技术。打破单一专业局限,围绕信创“基础硬件—基础软件—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系统集成—信创云”全产业链技术,组建计算机科学、信息通信、电子工程、信息安全、人工智能5个专业集群,构建“专业集群公共基础课—专业群平台课—专业核心课—专业特色课”4级课程体系,夯实国产化技术底层逻辑,聚焦关键技术突破,构建“学科竞赛+项目研究”双轮驱动模式,实现“产业链—技术链—课程链”三链贯通,强化学生创新能力。针对国产核心技术融入,完成“数字集成电路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操作系统”等156门课程的信创化改造,融入龙芯LoongArch、华为鲲鹏、同元软控MWORKS等国产技术,开发信创项目案例210余项、信创教材16部,构建了优质资源共享的专业集群课程体系,实现国产技术深层次融入教学全过程。

  打造“双主体、多通路”新模式

  学校与华为、中兴、龙芯中科、同元软控、绿盟科技等信创领军企业深度协同,创立了“校企双主体、多通路协同”的培养模式。学校作为教育实施的核心,负责基础理论教学、课程体系设计及学术指导,确保学生具备扎实的学科基础。企业深度参与人才培养全过程,从专业建设、课程开发到实践指导,提供真实产业场景与技术支持,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共享设备、技术及数据资源,构建“专业导师+企业导师”“双导师”制,企业技术专家参与课程开发与实践指导,通过课程置换、共建共享等方式,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教学案例,确保教育内容与产业需求无缝对接。企业参与教学与人才质量评价,确保培养目标与产业标准一致。在“信创+专业”全面融入的基础上,针对不同年级和学生特质,开设了多元化的培养通道:面向新生选拔的“4+0”拔尖创新班,聚焦通信芯片、基础软件等“卡脖子”领域,以国家项目和高水平竞赛牵引,培养领军人才;面向高年级学生开设“3+1”产教融合班,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库与技术标准,实现学习、实习、就业无缝衔接;“2+2”创新实验班深度参与“华为智能基座”项目,并利用暑期与课余开展基于国产软硬件的密集型项目集训,覆盖从底层硬件到顶层应用的全栈技术能力培养。同时,实施“岗课赛证”综合评价机制,将企业项目实战、行业技术认证、高水平学科竞赛成果纳入学分认定,并向优秀学生发放“校企直通卡”,形成了贯穿培养全过程的闭环评价与反馈系统。

  构筑“全栈共建、五维协同”新平台

  为支撑学生系统能力与创新精神的培养,学校自主研制了35套基于国产信创技术的定制化教学设备,并通过“企业投入+政府部门补贴+高校配套”的方式,累计投入5000余万元,采购110余项国产电子仪器设备,与龙芯中科联合打造基于LoongArch架构的FPGA平台,与华为共建HarmonyOS实验室,与同元软控共建Mworks系统建模仿真平台,建成了覆盖“基础实验—项目实训—开源实践”三阶协同的国产化全栈实验平台,助力学生提升“全栈系统构建、跨层协同优化、复杂工程攻坚、生态协同创新”能力。在机制层面,学校牵头成立了“国产化根技术全栈融合创新中心”“信创+AI产教融合实践基地”及全国首个“就业学院”,构建了“目标协同、资源共享、过程共管、评价互认、治理协同”的五维长效机制,确保教育供给能敏捷响应信创产业快速迭代的需求。目标协同实现教育供给与产业需求的精准匹配,以信创产业技术迭代(如芯片设计、操作系统开发、云计算安全)为核心,制定人才培养目标,确保学生能力与岗位需求无缝对接。建立校企联合需求分析小组,定期调研产业技术趋势(如AI赋能信创、量子计算应用),更新人才培养方案,避免教育内容滞后。资源共享确保硬件、数据与知识的深度整合,校企共建实验室、实训基地,共享高端设备。开放企业真实数据集,支持学生开展实战项目。企业专家参与课程开发,将技术文档、案例库转化为教学素材。过程共管实现教学与产业实践的双向渗透,企业参与课程大纲设计、工程实践创新指导,确保教学内容与产业流程一致。以企业真实项目为载体,开展“课程项目+毕业设计+创新竞赛”三级实践训练,学生参与产品迭代、技术攻关。评价互认促进产业标准与教育评价的融合,将企业考核标准(如项目完成度、代码质量、系统稳定性)纳入课程成绩评定。推行“学历证书+职业资格证书+企业认证”三证互通。治理协同助力校企双主体的长效合作,双方成立治理机构,负责战略规划、资源分配与纠纷调解,确定相关机制,确保合作可持续。

  人才培养与应用硕果累累

  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西邮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形成广泛辐射效应。成果覆盖学校28个信息类工科专业,8个专业通过国家工程教育认证,其中“集成电路设计与集成系统”专业为全国首个通过认证的专业。近5年,学生在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全国电子设计竞赛等国家赛事中获得奖项上百项,连续多年在陕西省属高校中稳居前列;荣获华为鲲鹏应用创新大赛全国金奖(全国仅2项),开源项目贡献度跻身全国高校前十(陕西首位)。育人成果深度转化为产业价值,涌现出以“芯瞳半导体”(国产GPU芯片研发)为代表的优质科技企业。在《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等期刊上发表教改论文300余篇,连续15年承办国际自由软件日,主办3届Linux内核eBPF开发者大会,惠及学生与开发者上万人次;18门在线课程学习人数超百万,“软件工程”“智能芯片原理与应用”获评华为“智能基座”金课,15名教师获国家教育部门—华为智能基座“先锋教师”称号。学校教授陈莉君两次获得“中国开源杰出贡献奖”,“Linux内核之旅”公众号成为Linux学习核心平台;学校研发的40余款专用核心芯片实现了进口替代,助力信创产业链补短板。学校获评国家教育部门系统能力培养优秀试点高校,举办50余场全国及省级教学研讨会,牵头成立陕西省集成电路与通信系统“协同创新”虚拟教研室,面向全国定期开展教研论坛。受邀在全国系统能力培养研讨会、全国计算机教育大会等会议上作报告150余次,西安石油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28所院校到校交流,先后赴兰州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院校分享经验;校企共建的ICT实践教学平台不仅服务本校,还承担了西安交通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学生实习,为中兴培训员工超千人,完成23期亚太电信组织培训,形成“校—校、校—企、国内—国际”多层次辐射格局。

  经过近20年的探索与实践,“西邮模式”有效破解国产信创人才培养与产业脱节的核心难题,实现人才培养供给侧与国家战略需求侧紧密对接。未来,学校将继续紧跟国产技术迭代步伐,深化“专业破壁、模式多元、机制闭环”改革实践,推动成果向更多专业领域拓展,为提升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水平持续贡献西邮力量。

  (楼旭明 孙家泽 王瑞萍)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