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报讯(记者 冯丽)日前,西安理工大学集中揭牌成立科学技术研究院、卓越工程师学院、未来技术学院、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大学生素质教育中心等13个新机构,或聚焦国家战略与产业瓶颈,或强化基础支撑与交叉融合,以问题为导向、以融合为路径,打破学院之间藩篱,构建“学科—科研—人才—产业”贯通融合的生态体系。 “这是一次实打实的系统性重构。核心要打破学科之间的‘墙’,让教育、科技、人才真正拧成一股绳、融到一块儿,把学科优势变成服务国家和区域发展的实实在在的生产力。”西安理工大学校长刘云贺说。 新成立的光电科学与智能仪器学院依托仪器科学与技术一级博士点、光学工程一级硕士点,聚焦激光遥感、气象量子探测、超快光电及太赫兹等多学科交叉方向,正积极申报智能感知工程新工科专业,精准对接陕西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链。 人工智能交叉现代产业学院则通过机制创新推动“AI+”深度融合。学院创新实施“双下标”管理模式,以交叉学科为桥梁,统筹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科研协作与资源共享,构建“基础—应用”一体化育人体系。 过去学校数学学科面临师资队伍规模不足、经费保障有限、政策支持力度不够等发展瓶颈,随着数学学院的成立,这一局面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学院整合64名教师资源,依托2021年获批的数学一级博士点,计划3年内将师资规模扩充至80—100人,聚焦基础数学、代数密码与区块链技术、微分方程数值解及其应用等五大研究方向,搭建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建成区域数学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在这场改革中,资源协同成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 卓越工程师学院整合280余个校内外实践基地资源,创新构建“四共四通”校企协同培养体系——共同招生、共同培养、共同选题、共享成果;师资互通、课程打通、平台融通、政策畅通。 “我们走‘理论学习—工程实践—创新研发’螺旋式培养路子,校企双方一起商定培养计划。”该校研究生院副院长高飞说,要求硕士研究生每年企业项目沉浸期不少于6个月,博士研究生不少于8个月,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触真实的工业项目,快速提升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 “随着新机构的逐步运转,学校将以‘精准滴灌’的理念为指导,按照‘一生一策’的路径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实现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西安理工大学副校长黑新宏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