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星期一
南京大学推出“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成果
数字科技让一座座古城“新生”
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邓路瑶 马艳蓉

  本报讯(记者 阿妮尔 通讯员 邓路瑶 马艳蓉)日前,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主任陈云松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上发布“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成果。科研团队用无人机、人工智能与建模等工具还原历史影像,让一座座古城“穿越时空”实现“文明可视化”。

  2024年8月,南京大学中华文明数智创新实验室启动“中华古城数字图谱集成工程”。一年来,南京大学建筑、历史地理、文化遗产等专业的多学科团队系统采集中华古城历史遥感影像资料,编绘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制图单位的古城历史卫星影像地图,搭建起古城历史地理信息数字化平台。

  “随着经济发展和大规模的城市建设,不少古城的原真风貌被破坏。”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鲁安东说。团队希望用数字技术保存、还原古城的历史风貌,并将在数字化平台中融入古城的建筑、方志、绘画、声音等信息,让大家感受古城的文化魅力。

  想了解一座古城的历史风貌,确定老城的“轮廓”必不可少。“下载的遥感影像边缘存在畸变,我们剪裁、分割、拼接影像照片,再结合古旧地图、地方志等文献资料的记载,将当地标志性建筑、道路等有地理特征的信息控制点作为坐标,对照片进行配准、校正。”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教授陈刚说。

  针对古城形态改变的现状,团队还创新研发人工智能技术辅助数字还原古城建筑格局,让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古城风貌渐渐清晰起来。与此同时,南京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陈静带领学生翻阅地方志、古诗文,寻访古迹,做口述史,为后期丰富古城数字平台的文化信息奠定基础。

  “团队充分发挥南京大学的学科交叉和新文科发展优势,全力探索数智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当代实践路径。”陈云松表示。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