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0 星期一
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助力绿色转型
“山里的野树成了摇钱树”
本报记者 方梦宇

  清晨的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弥陀镇河口村,82岁的王大爷蹲在一株冬青旁,指尖轻抚着翠绿欲滴的大别山冬青嫩叶:“以前这就是山里的野树,现在却成了我们的摇钱树,谁能想得到?”故事要从10余年前的探亲说起。

  2012年,池州职业技术学院教师戴启培探亲回家,发现山林间有一株粗壮的大别山冬青,他清楚大别山冬青耐干旱瘠薄、耐修剪、适应性强,并且树叶有消炎、降脂等药用保健功效。他萌生一念:能否将冬青繁育推广,致富乡亲呢?

  想法一出,他便带领科研团队钻进山林,用卷尺丈量古树周长,用标本夹收集枝叶样本,开启了这场持续10余年的“绿色寻宝”。

  2013年,科研团队申报大别山冬青繁育科研项目获安徽省教育厅立项支持,建立大别山冬青繁育基地。2014年,学院与冬青繁育基地签订合作协议,此后科研团队成员每年定期带领学生到基地,指导大别山冬青的繁殖与栽培,开发小叶苦丁茶等特色产品,帮助当地发展特色农业。

  在大别山冬青的繁殖与栽培过程中,科研团队发现冬青苗存在存活率低、繁育率低问题,通过开展基质配方、生根粉类型及浓度、插穗类型、移栽季节、移栽地气候等影响因子实验,有效地解决了大别山冬青扦插快繁技术难题。如今,合作社已有280余亩大别山冬青茶园,并为苦丁茶注册了“七角尖”商标,每年带动70余户100余人本地就业,户年增收5000元以上。

  2023年,池州职业技术学院联合池州学院、安徽卫生健康职业学院两所高校,与池州市贵池区人民政府共建安徽省乡村振兴协同技术服务中心,吸引了天方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池州市九华府金莲智慧农业有限公司等地方龙头企业共同参建。

  中心立足池州自然生态、富硒资源优势和池州市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建设目标,围绕池州市“1+6”产业布局,大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装备,开展农产品全产业链研究推广应用、农业技术(乡村医疗队伍)人才培养、乡村生态旅游产业规划。

  中心还为企业解决一系列技术难题。中心成员联合安徽锦茂茶花观赏博览园有限公司共同开展皖南茶花短枝扦插繁育关键技术研发及应用示范研究,实现山茶花销售收入达410万元,转化科技成果达6个。

  从一株冬青的繁育,如今有了全产业链的振兴,从贵池区辐射到太湖县,现在皖西南已有5个冬青种植基地,还建有皖西南最大规模的大别山冬青繁育基地,真正实现了从“一片叶”到“一棵树”再到“一产业”的跨越。

  这条从树梢延展到心间的乡村振兴之路,正在皖南山间越走越宽、越走越实。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