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刚性规范划定行业边界,让研学旅游回归实践育人的本质,避免沦为旅游经济的附属品 日前,中国旅行社协会发布了《中国研学旅游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通过对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共274家研学类企业进行深入调研,《报告》指出,当前研学旅游已从“旅游+教育”的简单叠加,演进为承载文化传播、实践育人、数字体验等多重价值的文旅业态。《报告》建议,应擦亮在地研学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深度挖掘区域资源的教育价值,开发“在地化+教育化”课程等。 研学旅游的功能在于打破课堂边界,让学习从书本延伸到真实世界,让学生走出校园,认识真实的世界,在体验式的学习中,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以及教育理念变革影响下,研学旅游快速发展,成为学生拓展视野的重要载体。但在这个过程中,“研而不学”等问题也饱受诟病,制约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如何破解这些问题,摆脱“游大于研”的浅层模式,让研学旅游成为连接课堂与真实世界的桥梁,助力学生全面发展,迫切需要从行业规范、资源挖掘、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入手推动研学旅游高质量发展。 研学游热潮吸引了大量企业的涌入,但由于行业标准的滞后与监管的缺位,也让不少机构钻了空子。部分旅行社将常规旅游线路简单包装成“研学产品”,既无专业的教育设计,也无配套的安全保障,甚至出现“只收费、不研学”的乱象。家长盲目选择研学产品,学生被动参与,难以实现体验式学习的初衷。《报告》中“擦亮在地研学品牌,实现差异化竞争”的建议,其前提正是建立健全行业标准。一方面,相关部门应加快出台研学旅游服务规范细则,明确研学机构的资质要求、课程设计标准、安全保障体系等内容。另一方面,要求建立多维度的监管机制,联合教育、文旅、市场监管等部门,对研学机构进行动态评估,对违规操作、虚假宣传的机构依法依规严惩,同时畅通家长与学生的反馈渠道,让研学旅行的质量“晒在阳光下”。要以刚性规范划定行业边界,让研学旅游回归实践育人的本质,避免沦为旅游经济的附属品。 挖掘区域资源的教育价值,打造“在地化+教育化”的特色课程,是破解“研而不学”的关键。研学旅游的魅力,在于其能够打破课堂的边界,让学生在真实的场景中感知知识、提升能力。但当前不少研学产品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无论去西安还是去洛阳,都是参观古城、听历史故事;无论到江南还是到塞北,都是体验民俗手工艺、品尝地方美食。这种缺乏深度挖掘的课程,无法让学生真正理解区域文化的独特性,更难以实现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实践能力的目标。《报告》强调“深度挖掘区域资源的教育价值”,抓住了研学课程设计的关键。以陕西为例,当地不仅有兵马俑、大雁塔等历史遗迹,更有秦岭生态保护区、西安交通大学等优质资源。利用好这些丰富的资源,打造更有深度的“在地化+教育化”课程,才能让研学旅游从走马观花变为深度探究,让学生在体验中真正实现知行合一。 如果说优质的课程是研学旅游的骨架,那么专业的师资就是其灵魂。当前,不少研学旅游的带队人员多是旅行社的导游,缺乏教育背景,只能进行景点讲解,无法引导学生开展探究式学习。这种非专业的师资现状,直接导致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大打折扣。要改变这一现状,首先需要建立研学导师的专业认证体系,明确研学导师的学历背景、专业能力、实践经验等要求。其次,要加强对研学导师的培训,定期组织导师学习教育理论、课程设计方法、安全应急知识等,同时让导师深入了解研学目的地的资源特色,比如邀请历史学者、生态专家为导师授课,提升其对区域资源教育价值的挖掘能力。总而言之,要打造一支懂教育、懂资源、懂实践的专业师资队伍,让研学旅游的各个环节都充满教育的温度与深度。 破解“研而不学”的困局,并非一蹴而就之事,需要行业规范的“硬约束”、特色课程的“软支撑”、专业师资的“强保障”。规范的标准护航、有特色的课程引领、有专业的导师陪伴,研学旅游才能真正实现“研有所获、学有所思、行有所悟”,真正成为实践育人的重要阵地,助力学生在广阔的天地中开拓视野、提升能力。 (作者系唐山学院讲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