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5 星期三
用好城市中的宝藏育人资源
付娴琼

  “上树掏鸟、下河摸鱼”,是许多人童年的回忆。可如今的孩子,会游泳的多,上过树的可谓凤毛麟角。而在北京丰台外国语学校,爬树成了一门“课程”,并且广受各年级学生欢迎。今年3月份,丰台区启动“乐学公园”建设,目前,丰台区首批33所试点中小学已经全部与周边公园结对,匹配公园与绿地总面积达到453公顷。

  116座公园联结的“无垠”天地,摇身一变成为了“乐学公园”。学生们在“乐学公园”里用数学解决内涝,用古诗设计花田,用3D复原古建筑,学到了连接课堂内外的知识和技能,获得了真实又独特的体验和收获。“乐学公园”建设在空间上打破传统校园的物理边界,将公园绿地转化为开放课堂,成为了学生开展自然教育、劳动实践、跨学科项目的真实场景,实现了教育资源与城市空间的深度融合,更在课程上打破传统课程的学科壁垒,以跨学科项目式学习实现了课堂形态的突破。

  当下的教育如何打破空间壁垒,让教育融入自然场景中,实现学生从知识本位到素养本位的转型?丰台区“乐学公园”建设,无疑为我们用好社会资源,让课堂以更鲜活、灵动的形式融入城市肌理,融入学生日常,探索未来教育形态提供了可借鉴的经验。

  社会资源如同散落于城市肌理中的“教育宝藏”,涵盖自然生态、文化场馆、企业工坊、社区空间等多元形态。充分激活并善用这些资源,不仅能为学生成长搭建广阔的实践舞台,更能为课程改革注入鲜活动力,推动教育从“封闭校园”走向“开放生态”。社会资源的价值释放,始于精准、系统的挖掘。实现这一目标,首先要求打破“资源孤岛”思维,建立政府主导、学校联动、社会参与的资源统筹机制。以丰台区“乐学公园”为例,其关键在于政府牵头整合116座公园、453公顷绿地资源,将分散的自然空间转化为可规划、可利用、可教学的课程载体。

  社会资源不仅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更应该成为推动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当下,“跨学科学习”成为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推动课程改革,要善用社会资源,打破课堂与生活脱节的局限,推动课程从“学科本位”向“素养本位”转型,从“封闭课堂”向“开放学习”升级。具体而言,在课程设计过程中,要以真实问题为起点,将学习置于真实情境中,整合多学科知识,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跨学科知识的融会贯通,在信息的获取、筛选、整合和运用中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在多元文化的浸润中厚植家国情怀,为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

  社会资源是教育的富矿,充分用好社会资源,要求政府、学校、社会、家庭形成合力,构建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让社会资源真正成为学生成长的“养分”、课程改革的“动力”,让孩子们在广阔的天地中学习成长。

  (作者系湖南省醴陵市姜湾小学副校长)

中国教育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