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指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健全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加快补齐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劳动教育取得重要进展的五年,劳动教育被明确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把“劳”写入党的教育方针,劳动教育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新高度。 制度建设方面,党中央、国务院制定《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推出《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等落实文件,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劳动教育的推进在大中小学课程设置、课时保障、师资配备、基地建设等多元层面全面展开,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实施体系,实现从政策供给到制度体系建构的跨越。 理论研究方面,劳动教育呈现出向专业化、系统化方向深入推进的态势。劳动教育理论研究持续深化,涉及劳动教育本质特征、价值功能、评价体系等范畴。研究视野不断拓展,逐步形成劳动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交叉的研究范式。研究方法的科学性稳步提升,实证研究越来越与理论思辨深度结合,理论研究的深化进而为劳动教育实践提供了更加扎实的学理支撑。 实践发展方面,劳动教育在“十四五”期间展现出多元化、融合化的发展态势。各学校在实施过程中,注重将劳动观念培育、劳动能力培养、劳动习惯和品质培养与劳动精神塑造有机统一,通过建立校内劳动实践场所、校外劳动教育基地、校企合作平台等多维载体,构建了立体化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劳动教育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取得明显进展,形成了“五育”融合、家校社协同的育人成效。 但是,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劳动教育的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依然存在,师资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升,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有效性需要进一步加强,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还需完善。这些问题的存在,要求我们在“十五五”时期继续深化改革,推动劳动教育实现更高质量发展。 展望“十五五”,劳动教育将进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的新阶段。在理论研究层面,需要进一步深化对劳动教育本质规律的认识,构建具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理论体系。“十五五”时期的劳动教育理论研究,要进一步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劳动教育历史与现实的挖掘,总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教育传统和实践智慧,为当代劳动教育发展提供基础性的理论支撑。 在实践创新层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劳动教育实施体系,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要特别重视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发展,建立系统的培养培训体系,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要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充分调动家庭、学校、社会等各方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参与劳动教育的良好氛围。 此外,要特别关注教育数字化发展为劳动教育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劳动教育需要主动适应数智时代要求,积极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技术在劳动教育中的应用,创新劳动教育的实施方式和载体形式。要重点研究数智时代劳动形态的新变化、劳动价值观的新内涵、劳动素养的新要求,将传统劳动技能与数字素养、创新能力培养有机融合,促进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形成。同时,要警惕技术应用可能带来的异化风险,始终坚持劳动教育的育人本质。 劳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不仅关乎我国人才全面培养体系的整体性发展,更承载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未来,我们应以更加坚定的信念、更加务实的作风、更加创新的精神,共同推进劳动教育高质量发展,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劳动与社会实践教育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