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04 星期二
大连理工大学
多维协同 打造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
张媛 蔡小慎

  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的引领下,大连理工大学作为世界一流大学A类建设高校,主动回应时代需求,始终以为党和国家培养高质量拔尖创新人才为己任,坚持“深情怀、厚基础、宽视野、重交叉、强实践”的育人理念,多维协同营造卓越人才培养新生态,系统推进拔尖创新人才模式改革,致力于打造符合时代特征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筑牢价值根基:构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大思政”体系

  近年来,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构建“大思政”工作格局成为学校的重点工作。学校以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为牵引,以入选国家教育部门“三全育人”综合改革试点高校为契机,传承“由党创办、为党服务”的红色基因,完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强化理想信念教育、课程思政建设、心理健康教育,加快形成新时代学校“大思政”格局。

  强化理想信念教育。学校坚持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推进,打造“三纵四横”串并联理论学习新机制,纵向推动“学校党委—二级党组织—基层党支部”三级串联学,横向区分“学生、教师、机关干部、离退休党员”四大群体分类并联学,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党情、国情、社情、民情,正确看待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之间的关系,理性分析学业进步与就业创业可能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信仰、健康的信念、坚定的信心。例如,上线校史“云展馆”,以红色校史切实激发学生的爱党爱国爱校情怀。

  强化课程思政建设。学校依托国家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构建“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材+思政’”“五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体系,实现课程思政在所有课程、课堂、教师、教研室实现“四个全覆盖”。学校获批省级普通高等教育课程思政示范项目(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名师、教学团队)7项,课程思政教学研究示范中心1个。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将心理育人嵌入人才培养改革全过程,深入探索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工作特点和规律,坚持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和预防干预心理危机两手抓、两手硬。例如,在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的同时,设置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选修课以及内容丰富的心理训练实践项目,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教育教学、学生成长成才全过程;建设并实施“早发现、早研判、早预防、早报告、早控制”的“五早”心理危机处置机制,持续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普查、在校生心理动态排查,健全“校院班寝”四级预警防控体系,确保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实效。

  重构授业生态:搭建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跨“学域”体系

  “学域”作为取代传统“学系”的新兴学术架构,能够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促进新兴学科发展。学校以学科建设为主抓手,以数学、物理、化学、力学、信息、人文社科等学科的基础知识体系为基本框架,打破学科、学院间的专业、学术和管理壁垒,建立跨学科门类、跨专业大类、跨本研层类的9个“学域”,探索形成“‘学域’培养、书院协同、厚植基础、分类卓越”的人才培养途径,构建以“学域”共通课为基础、实施“域内任修、跨域兼修、跨科双修”的“学域”培养改革。

  扎实推进“域内任修”。学校推行人才培养模式综合改革,打破了单纯以学科为主导的专业布局限制,构建具有“大工特色”、符合时代需求的“学域”培养模式,每个“学域”内的专业都属于一个产业领域内的相关和相近专业,专业知识基础、能力要求和服务面向有较大的共通性。例如,除了人文社科“学域”按几个分域进行人才培养,其他普通类考生在相应书院内经过1—2年的“学域”通识教育和厚植基础教育后,可根据兴趣在“学域”内自主任选不含特殊培养模式班型的普通专业。

  着力推进“跨域兼修”。学校根据“转出无门槛、转入有要求”的原则,允许学生在大一年级或大二年级结束时,既可在“学域”内任选专业,也可在不同“学域”间申请转专业。转入专业是否接收不以成绩作为仅有的条件和要求,而是主要看专业的转入标准和相关要求,真正做到了任选域内所有专业的同时,给学生一个高成功率转专业的机会。

  继续实施“跨科双修”。学校制定统一的规定和要求,学生可选择跨学科门类、跨专业大类和跨“学域”的主辅修专业进行修读,从而更好地培养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要的复合型创新人才。同时,学校顺应大数据、人工智能时代的发展趋势,谋划建设面向全体学生的AI核心进阶课程,并在数字书院引进国际知名高校开设的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课程,如“人机交互”“数据科学”等,培养学生人工智能模型建构和“智能+”专业能力。

  精准分类施策:打造赋能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差异化体系

  学校坚持改革创新,以长远、宏大的目标为引领,配合新时代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要求,精准全面地培养不同类型的拔尖创新人才。

  培养基础学科的未来拔尖人才。学校充分发挥科教融汇、理工融合的优势,面向基础学科理论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继续实行“强基计划”,开办“拔尖计划班”,实施本研衔接式人才培养模式,获批华罗庚数学、张大煜化学、王大珩物理、钱令希力学、计算机科学5个国家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2.0基地,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工程力学、生物工程6个专业入选“强基计划”,深入实施以本研贯通式、导师制、书院制、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为特色的“一式二制三化”人才培养模式,重构教学体系,推行“英才选拔计划、育才培养计划、成才导航计划、科学发现计划、学科挑战计划”5项计划,努力培养造就国家基础研究后备力量。

  培养工学学科的创新人才。学校通过“人工智能未来技术班”“新工科大师班”“人工智能新工科拔尖本硕博连读班”“创新班”等特色班型,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开设“人工智能未来技术班”,强化“人工智能+”多学科交叉融合,为新时代培养未来科技领军人才。开设“人工智能新工科拔尖本硕博连读班”,学生跟随学术大师开展科学研究,可在全校理工科范围内任选专业。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大数据管理与应用、储能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工程、船舶与海洋工程、建筑、材料等专业领域设置“拔尖班”,强化全流程、体系化、链条式、贯通式顶层设计,实施本研贯通式人才培养模式。在人工智能、电子信息、化工与制药、智能建造、工程力学、智能制造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等专业领域设置“创新班”,培养时强化研究型教学及创新型实验训练,选派知名教授担任导师,“一对一”指导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科研和科创竞赛,实行创新实践“4年不断线”。

  培养工科专业的卓越工程师。学校作为国家教育部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项目首批入选的高校之一,先后与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等近30家国内外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同搭建实习实践平台,实施校企协同育人计划。进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学生,将有机会到国内外大中型企业进行学习和实训,提升自己的工程研发和实践能力。(张媛 蔡小慎)

中国教育报